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2章厚德能载物(1 / 2)





  王导,虽然和王敦是堂兄弟,但俩人的性格截然不同。

  前面说王敦的时候,也顺带说了王导,可见王敦和他不是同一等次的人。

  王导年轻的时候,史书就记载他“识量清远”,说明他很年轻的时候,就气度非凡了。

  王导十四岁那一年,高士张公见了,惊奇地对王敦说:这孩子容貌志气,将相之器啊。

  将相之器来说王导,确实很到位,起码,王导从小就有宰相的气度。

  他出声王家,这就注定他轻易能够做到高官,所以,他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秘书郎、太子舍人、尚书郎。

  再之后晋元帝南渡,王导更是倾心推奉。

  皇帝对他也是非常器重,感情非常好。

  前面已经说过,晋元帝在江南并没有什么地位,但在王导带领遵从晋元帝后,皇帝的地位才直线提高。

  不久,洛阳被刘聪攻破,京城倾覆,百姓们避乱江左的十有六七,一下子导致江南人口暴涨。

  王导赶紧劝皇帝收揽贤人君子,与这些人才共事。

  皇帝自然接受王导的意见。

  中国的经济重心,此时,逐渐转移到了南方。

  南方在王导的治理下,荆扬晏安,户口殷实。

  王导见南方经济转好,怕皇帝耽于享乐,便劝皇帝克己励节,匡主宁邦。

  司马睿是个受苦过来的人,也知道自己做这个皇帝不易,当下听从王导的话,并且对王导是越来越重视,史书的记载是“情好日隆,朝野倾心,号为仲父。”

  王导的地位,已经达到了齐桓公对待管仲的地位一样。

  司马睿觉得王导的地位还不够高,要加他为辅国将军。

  王导忙上书推辞说:“功臣之最也,封不过亭侯。”

  皇帝见他推辞,便下令表彰王导“德重勋高,孤所深倚,诚宜表彰殊礼。”虽然没有他为辅国将军,仍拜他为宁远将军,不久又加为振威将军。

  桓彝初过江南来,看见朝廷微弱,对周顗说:我以中原多战乱,所以来这里想要求个平安活着!可是,看到你们这边弱小成这样,成得了什么事啊!当下忧惧不乐。

  之后,他见到了王导,俩人交谈极洽。桓彝回去后,又对周顗说:方才去见了管夷吾,我再也没有担忧了。

  这充分说明了王导的个人魅力,那就是,他做宰相,令人放心。

  这时,过江的人士不少,他们每有暇日,相邀出新亭饮宴。

  这又是一次饮宴。

  周顗在中间坐着,看着眼前的风景,感叹说:风景虽然没变,但张眼望去,江山却不同了!

  其他人听了,想起北方失地,不由相视流涕。

  只有王导没有哭,而是愀然变色,大声说:我们应当共同戮力辅佐王室,克复神州,怎么能像楚囚一样,相对哭泣呢!

  众人被他的豪情感染,收住了眼泪,忙忙跟王宰相说对不起,我们失态了!

  这一事,可见王导的气度。他遇到事情,有的是从容镇定,而不是像楚囚一样在哭泣。

  皇帝见王导品德如此高尚,当下对他更是尊重了,叫他御床共坐。

  王导深知上下尊卑有序,当下坚持推辞,说了一句很经典的湖:若太阳下同万物,苍生何由仰照!

  这句话,我认为,古往今来,怕马屁的水平达到了巅峰!且看他的意思:如果太阳和下面的万物相同,那天下的人们还仰视什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