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节挂上“倒档”的政治维新——王政复古(1 / 2)

第一节挂上“倒档”的政治维新——王政复古

读日本史,我总感觉很难。



要想一下子记住、记清楚,是很费劲的事。倒不是他们那点历史多长多复杂,前边一半那些神话,可以当瞎话,不看都行,主要是那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名,让人头疼。剧情嘛又比较单调,反正是今天这个打过去,明天那个打过来,一会捉对厮咬,一会组团群殴。



最后,只留下一个简约而深刻的印象:这个小国没有几天是消停的,除了有两次出去杀人放火,大多数的时间就是在几个岛上,自己咬来咬去。



后来强人家族德川出场,好不容易过点安稳日子了,美国军舰来了,英国、俄国军舰来了。



然后,就是被外边来的人摁着打了几顿。说是打,其实顶多算是敲打,大家在海边相互开了几炮,连个象样的战斗都没有发生,日本人就“开国”了。



人家被打之后,眼泪都不擦一下,便以强烈的好奇心,跑到西洋去看个究竟了。



于是一部分所谓的“有识之士”,一看外面的世界,立刻就发现了本国的问题并决心改变――实行西式的政治改革。



而要推行改革,必须彻底推翻腐败无能的幕府统治。



这就不是改革,而是先革命了。



革命不是吃饭聊天、开会商量的事,还得先从自己人打自己人开始。



可是,所谓革命志士,有志,却没有枪杆子,遍地的农民起义、暴动,又被革命志士们看成可利用而没有领导价值的力量,搞不好还是革命成功后的敌人。志士们只能投身和借助当下的倒幕运动,打进去、拉出来,联系和鼓动一部分对幕府有怨、对现状不满的大名们,对阵拥护幕府将军的大名们,一阵混战。



当时的条件,也只能如此。



依靠军阀来消灭军阀,终究得不到想要的理想结果。因为各藩主的理想追求与维新志士的理想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,跟他们打交道,从来不是拿嘴皮子就能镇得住刀把子的事,最终恐怕是一个幕府将军倒下去,几个甚至几十个大名站起来。看来维新派是混不下去了,就把天皇找出来了。



自己影响力不够,就打出归政于天皇的旗号,先把德川将军搞下去再说;和天皇结成同盟,实行不了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政体,也可以效仿大英帝国的式样。这应该是部分维新派的如意算盘。



双方各有需求,自然一拍即合。



倒幕运动开展之际,还是十六岁孩子的明治天皇睦仁继承皇位,在革命分子的鼓舞之下,12月9日断然实行“王政复古”。1868年1月,倒幕派发动政变,迫使将军德川庆喜“大政奉还”,把政权交给天皇睦仁。2月9日(庆应四年一月十三日),在紫宸殿举行元服之礼,接受加冕。3月发布《五条誓约》,即施政方针:“广兴会议,万事决于公论;上下一新,共展经纶;文武百官以至庶人,务使各遂其志;破除旧日陋习,一切从天地间之公道;求知识于世界,大展皇基。”



9月天皇下诏,改庆应四年为明治元年,元号为明治。



“明治”还是从易经的“圣人南面听天下,向明而治”一语中选出来的呢,很有文化,非常讲究。



******



这就是日本所标榜的革命。



人家革命是推翻帝制,日本人革命是强化皇权。



我曾十分不解,日本人自己相当得意的资产阶级革命,怎么与社会潮流背道而驰,整出了个走向专制的“王政复古”?



日本人的资产阶级革命,岂不成了一个轮子向资本主义跑,一个轮子向皇权专制倒退?



仔细想来,以上就是基本原因。



用句常见的话说,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,是现实的选择。



但是,谁利用谁,还不一定。



日本人也许会发现,至少该有部分日本有识之士明白,这是一个祸根。



等他们明白,“出来混,总是要还”的时候。



我们不必带有任何幸灾乐祸的感情成分,或平衡心理的需要成分,等着。



********



天皇亲政了,接下来――



还是一顿打。



维新的内乱、戊辰战争……历时1年零5个月,才告结束。



维新势力、新兴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,毫不留情地扫荡了一切反对势力。



德川家康势力终于被搬掉了。



因触及利益而反对改革的武士团伙终于被清除了。



因负担加重而起义反抗的下层民众终于被压住了。



面前,已经没有了对手,局面终于巩固下来。



维新派们终于从“倒幕派”中脱胎换骨,恢复面目。



一大群维新派,加上一大群来自旧幕府的投机分子,成了革命元老,粉墨登场。把持了朝廷政府上下权力,占据了一伸其志的重要位置,也占据了谋取个人私利的有利位置――没错,记住我说的话,这帮人既要留名青史,也忍不住要点真金白银!



******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