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节先天失衡的经济转型——殖产兴业(1 / 2)

第三节先天失衡的经济转型——殖产兴业



明治政府的领袖们掌权伊始,就把狠抓经济建设作为建立富强新日本的总纲。历史证明,这种做法是十分可取的。



发展经济的途径,是改变“以农业为主”的经济模式,以“富国强兵”为目标,推行资本主义工业化。



而政府又从日本的现实情况出发,选择围绕“殖产兴业”展开,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支柱,扎扎实实向西方学习引进,能买的就买,能请的就请,能学就学,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实施机械化大工业的移植。


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


发展工业



1874年5、6月间,刚刚游历、考察欧美各国回国的大久保利通,交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调研作业――《关于殖产兴业建议书》,将自己振兴、发展日本经济,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设想、主张合盘托出。[《日本帝国主义的兴亡》]



他的设想,基本上反映在了日本的“国家资本主义”发展道路上,说他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总设计师,也不为过。



大久保使日本上下认识到:国之强弱,系于人民之贫富,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。物产之多寡,虽依赖于人民致力工业,但寻其根源,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。……为国家与人民,负其责者……举凡工业物产之利,水陆运输之便,凡属保护人民极为重要之事,均宜按各地风土习俗,人民之性情知识,制定办法,以为当前行政之基干,其既已建成者保护之,尚未就绪者诱导之。



如果按现代的名称,用一句话讲,以上发展形式,就是“政府主导、强力推进经济改革。”



具体方针,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,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,来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,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,创办国营工矿企业,保护扶植生丝、棉纺等民间工业,大力保护私人海运事业。[《日本帝国主义的兴亡》]



新政府正是按照这种构想,遵循保护、诱导、扶植等原则,筹建起日本近代工业体系。



资金保障上,治理财政、金融,迅速完成资本积累;发行国债、外债,借资兴业;



――当然,目前日本还很弱,政府少钱,大财阀也还没出现,借钱倒是经常。没有足够的白银支撑来实行“银本位”,政府不能大量印发纸币。日本急需出去,捞上一大“票”。



技术保障上,通过智力引进(人才)、技术设备引进(购买设备),实现技术升级。



维新前的日本,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,科技水平相当落后,掌握先进科技的人才基本上没有。被迫“开国”,“睁眼看世界”,不仅是大清一家,也是日本的写照。



还得佩服日本人善于学习和引进。



“拿来主义”再次在日本殖产兴业过程中发挥了作用,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工艺,初期便大量雇用外籍人员协助,日本很快便步入近代化的轨道,并在短时间内实现富国强兵。



日本在引进人才同时,十分明智地选择引入科技――派出学生,留学欧美。不管是规模上还是持续时间上,都比大清有力度。大清的第一个真正的“留学潮”是甲午战败之后,最大的留学群体是赴日留学生。



“十年河东,十年河西”。时光流转,曾经派出“遣唐使”的日本,近代成为了中国的老师。



历史有时真让人无奈,又深感“造物弄人”之言不虚。



********



林林总总,一时实在难以说清,只能择要记录。



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,日本在近代工业的建设上,一上来就没有丝毫旧思想障碍,一上来就是“举国体制”。



相比之下,李鸿章大人背着太后和一帮王爷大臣偷偷摸摸修第一段铁路,“兴办新学”在科举制的体制下举步维艰(前边提到,船政学堂招生都遇到了困难),各地督抚大臣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工商产业建设,从实际效果上来讲,实在难以发挥“总体”效益。


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


贸易立国



日本产业发展中,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,即“贸易立国”。



这是个很有意思,值得研究、讨论的事,特别是如果从一个更长的历史跨度中去思考的话。



有个叫神田孝平的人从东西方国家对比中,得出结论:



“若以商立国,其国常富,若以农立国,其国常贫。”“交易之利,是无限度的,衣业之利是有限度的。再者有限没有胜过无限的道理”。神田慨叹:东方诸国,是以农业立国的,虽地质肥沃物产丰富,却常常贫困,竟不如土地贫碍、以商业立国的西方诸国富足,终于受着西方诸国侮辱,真是不堪叹息的事啊!



神田断言:不过,若一旦改变旧法,挟着国有的肥土,更加尽力于工商业。那么,不过数年间,便形成强大富有的国家,岂在西洋诸国之下呢!



这个结论,用我们的词讲,是“无农不稳,无工不富,无商不活”。



神田的看法,论据不一定充分,甚至不一定完全准确,结论却非常有道理。对日本这样的国家来说,在工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商业贸易,依靠制造产品销往海外,赚其他国家口袋里的钱,无疑是日本发展的“神器”。



今日的日本,正是依靠制造业、外贸业,成为经济大国的。



********



但神田所言“贸易无限”,有个前提――产品无限。保证产品无限的前提之一是――原料无限。



我相信他能看出,却没有说出的是――他所称的“土地贫瘠、以商业立国”的西方诸国,是依靠全球占领殖民地,廉价掠夺资源,再返回去倾销商品,来实现“交易无限”的。



日本人十分骄傲自己的技术,却经常焦虑一件事,那就是自己的国土狭小、资源贫乏。



同时,头脑发热时的日本人又常会忽视一条,还是国土狭小、资源贫乏。



特别是到了战争中,这些因素将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――战争潜力不够!



可悲的是,日本人更为认可另一个快速发财的途径:买原料不如抢原料,卖产品挣钱不如抢钱,要不咋叫“倭寇”呢。



当日本人决定以战争解决资源等问题时,初期效果明显,但占据更多地盘并维持下来,需要更大的力量,更多的资源。只有这样,才能维持战略的“张力”(借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原理,我估且称之为战略“张力”)。“张力”不够,地盘就应缩小,勉强撑大,不是撑不起来,就是撑破,就象肥皂泡需要吹才能变大,吹大了却总会破裂一样。



当战争扩大到一定规模、持续到一定时间,并随着自身力量的“稀释”和反抗力量的增长等因素,入侵者就会日渐吃力,等到冲过了维持战略平衡的临界点时,便再难支撑。



可以说,又恰恰是资源短板,使日本无以为继,导致差点面临灭项之灾。



依靠外部“资源链”所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和由此存在的脆弱性,注定只要发动战争,时间――从来不在日本这边。



未来的甲午中日战争是这样,日本人将首次面对并深刻感受到这一“难题”。日本人应该庆幸,那时有个明白人,伊藤博文。



再后来的抗日战争时也是这样。



日本为什么无休止地全面侵华?为了无尽头的战略资源需求;为什么进攻马来、“匪律宾”?为了橡胶和石油,不是为了地盘而抢占地盘。战争――资源,于是――更大规模的战争,然后――更多的资源需求……这个无休止的“恶性循环”,正是一个失败的魔咒。资源,象一个索套,从日本人决定跨出那个小岛子开始,就把日本人脖子勒紧。



日本人就象一个追着咬自己尾巴的2B狗一样,不到累死是停不下来。



别看一上来来势汹汹,日本人一出动,就被瞅准露出了“七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