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节闹哄哄的出洋,最终出了“洋象”(1 / 2)

第一节闹哄哄的出洋,最终出了“洋象”



北洋宣武的成果,可远远不止一个。



事物都有两面,一般来讲,我们做的事情,都是双刃剑。而根据“万有联系”定律,一件事动了,必定也会引发多方面的反应。



一面,当然是好事。不管怎么说,还是有好事的。



日本人都记载了,1886年大清军舰第一次到来的盛况:



日本朝廷达官贵人,有马车乘马车,没有的纷纷买票乘火车,来到长崎,平民百姓也纷纷涌到港口,只为一件事:参观北洋军舰。



首相出面,宴请大清水师官员。丁汝昌他们备感温暖、荣耀。



恰巧,正值日本内部存在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,围绕――是联合大清、共兴亚洲,还是脱离亚洲、拥抱欧美。



一部分人是从实力出发,认为单凭日本,不足以与西洋开战,难以避免失败的人,这下可拿到了论据。这些“联中派”借着参观大清军舰的盛况,极力赞扬大清值得借重,要跟大清友好相处、唇齿相依,共同振兴东洋。



如果这一派能主导日本思想舆论走向,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样子。



当然,这一派未占主流。不过此次出使,也可认为,日本人对中国还有点点友善存在。



剩下的一面,是坏事。



可惜更多的日本人,看到的是大清的威胁。



而且,这个威胁近在“一水之间”,近在眼前。



清朝的“宣武”之海上游,倒反过来被日本的“反动派”充分利用了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在1886年8月这次出洋,发生了一件事:长崎水兵事件。



这是指中国北洋水师在长崎与日本警察发生了两次冲突,及由此引起的中日两国间的交涉。



第一次冲突发生于13日(星期五),中国水兵上岸购物,由于语言不通与当地人发生口角,既而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,进而斗殴,酿成了日警一人重伤、水兵一人轻伤的悲剧。



15日(星期日)下午,水兵放假,200余人登岸购物。丁汝昌为防止再生冲突,下令水兵不得携带刀枪,并拨派12名头目沿途监督、巡查。不意,晚上8时余打斗又起。经过3个小时的混战,双方死伤竟达80人之多。按李鸿章高级幕僚伍廷芳所拟《长崎案交涉办法》的说法是,我士官和水兵死亡8名,受伤者42名;日本方面2人死亡,27人受伤。



这个事件至今存疑。我读后也不由疑问,为什么第一次冲突之后,大清水兵仍登岸购物,仿佛时针拨回去了,是用了月光宝盒,还是时间机器,什么也没有发生?



看来,事情从发生到解决,都没这么简单。



至今双方仍有不同的说法。



按我挑出来的日方最有客观色彩的说法,第一次,8月13日,本来是日方“邀请”抵达长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购物。一些水兵却违反军纪,前往当地娼寮寻乐且酗酒斗殴。闻讯赶来的警察很快平息了事端,并将人带回警署。多名情绪激动的清兵进而前往警署继续闹事,其中以军刀将一名警察刺成重伤,肇事水兵也受了轻伤并被逮捕。



事情经过长崎县知事和清国领事馆人员商讨,平息了此事,按双方条约中“领事裁判权”规定,清兵由中方带回处理。中方还答应暂停集体外出,再上岸需要日方同意并由北洋军舰派军官随同监督。



不料8月15日,北洋方面违反协定,下午1时,300多水兵蜂涌上岸,有人携带棍棒,少数还购买了日本刀。由于几个清军士兵在派出所前随地撒尿(一看就是故意找茬),与派出所值班人员冲突,水兵围攻巡警,并杀死一名警察,早有防备的警察数百名将水兵分割包围,双方拔刀互砍。人员越聚越多,由于两天前的纠纷所带来的不满,所以先是由人力车夫、而后是街边市民,也群起加入,数百名日本友好人民配合展开石块攻击。争斗几个小时,而舰上的12寸巨炮则调转炮口,对准了长崎市区,事情才平息下来。



照此说法,那么这件事,则是两件事。一个,大清水军去娼寮,发生斗殴。跟谁斗殴?先跟一个日本顾客(也有说是伙计)。为什么发生斗殴?说是为了争一个“女人”。



不光《长崎快报》对此作了报道,英国驻长崎领事也将事件写进报告。后来两国交涉时,李鸿章承认:“争杀肇自妓楼,约束之疏,万无可辞”。这就是说,清兵确实是违反军纪在先的。



但第二个,按日本人的说法,中国水兵集体出来殴斗,还动用了巨炮相威胁。



照此解释,中国人就是理亏的,不但毫无理由地挑起争斗,而且采取了武力压迫的解决办法。



那么,接下来,有几点就解释不通了。



日本所谓巨炮对准长崎,估计是有意夸张。那基本等于是战争行为,双方打斗、争气是有,但不至于为斗殴而以开战相威胁。可能有的船还在船坞里,如何开战,如何退走?



这个且不说,关键的分歧在于:既然出事了,仅仅事隔两天,为什么清兵又组织了第二次购物?



围绕第二次购物,为什么又发生了殴斗?



依据中日两国的条约,双方各具“领事裁判权”,清军闹事,警察制止,交由中国公使带回处理就是,渠道到目前应该还是通畅的。



基于以上,丁汝昌派人寻衅,可能性很小。



那么,只所以准许士兵放假、上岸购物,就跟没发生什么一样,只能是因为13日的事情并不大(没有日本夸张的那么大),而且已经解决――至少丁汝昌认为已经解决,可以正常行动了。



丁汝昌确实命令不得带刀械,从这一条,可以看出,丁汝昌决不会派人去示威,把事情闹大。



然而据日方记载,许多水兵手执棍棒刀器,其中包括从日本古董店购买的日本刀。



对照各种资料,双方都承认水兵所用之刀,确是在日本的店铺里购买的日本刀(我们叫倭刀)。但确切的是,北洋水兵只是想拿回做纪念。



那日本的记载中渲染此事,必定是有意的,与清兵首先有污辱性行为的说法一样,都是为了把责任栽给清军。棍棒之类的说法,同样也就不足为信了。



再看看双方的伤亡。日本的资料是,清军军官亡1人,伤3人,水兵亡3人,伤50余人。日本方面3名警官负伤,巡察亡2人、伤16人,还有十数名住民负伤。早有预谋、事先准备上街群殴的大清水兵,会在伤亡数字上高于日本人吗?



应该值得注意的倒是日本人自己的说法――“早有准备的200多名警察冲出来,对大清水兵进行围攻”。这已经算是彻底“露馅”了。



这表明,反而一切都是长崎警方有所预谋的。



所以,我们只能判断,从表面看来,中国水师官兵与长崎日本警察的冲突具有偶然性,尤其是第一次冲突。但偶然性的冲突,却为第二次的必然冲突埋下了“引信”。而点燃这个“引信”的,是日本人。



如果我们能把这件事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分析,可能就会更接近事实,找到它背后隐藏着的事件必然发生的趋势。它实际上是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日及远东局势复杂化,日本对中国敌对情绪逐渐高涨的一个具体后果。



我认为,这才是要害。



想想,8月1日,北洋舰队抵达长崎港,长崎市民挤满了码头,首次目睹来自中国的“定远”“镇远”“济远”“威远”四舰无比威猛地驶入港口。



这可是除了欧美国家的军舰,日本的近邻大清也派出了这样的舰队。



尤其是那两艘铁甲巨舰,体形巨大、显示无比威力,仅从日本人拍摄的照片看,也确实够吓人、够震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