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节日本几乎现成的对朝用兵方策(1 / 2)

第三节日本几乎现成的对朝用兵方策



6月2日,日本内阁会议,决定向朝鲜派兵。



陆奥宗光外相、林董外务次官、川上操六参谋次长三人当夜就一起研究出兵方策。



日本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。



我一度对这个“急急风”似的狗头军师“三人组”十分费解,日本人干事就是这么怪异——怎么外交大臣不是灭火的,而是点火的?到底谁是指挥战争的?外务大臣和次官,再加一个参谋次长,就负责并完成了研究具体出兵方策的任务?



慎重地小心求证,仔细琢磨之后,我又觉得这个组合,十分具有日本特色,也十分有可行性。



可能,而且相当可能,还不止他们这一组在研究,那一夜肯定有很多日本人彻夜不眠。



从日本追随大清国、持续十几年的“研究热”来看,外相、海相、海军舰长、陆军参谋,只要有有点官职的,都争先恐后地上书天皇,《征讨清国策》,《对清国战争方略》,都是这么鼓捣出来的。别忘了民间,还有一些“军事爱好者”、一些“大清发烧友”们呢。



这三个人也许只是志同道合、脾气也挺合得来,会议一散就组合在一起了——在多个组合当中。



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,要提前预习功课,而川上他们的准备速度告诉我,老师说的是多么正确多么重要——“三人组”能这么快速地拿出一个方案,实际上也得益于,对朝方策其实几乎都有现成的。



日本人野心已久,关于战略的谋划,可以说是从维新时起,非止一天,可不是今日才提出。也早就有不止一个策案,《东亚兵备志》里有,《征讨清国策》等方策里也有,还有其它等等地方,多了去了。日本人还不时地拿出来修改一下、补充补充,这些东西也是一个接一个版本地问世。别说对清作战,连几十年后的对俄作战都讨论过了,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,朝鲜战事的设想、对策,在历次的官方和民间研究中,在方案连续不断的修订中,哪一次不被讨论讨论?



所以,基本就是现成的,直接拿出来就能用。



好了,先找出那几本“参考书”作蓝本,“三人组”要干的,就是花点工夫再根据实际推算一下细节,完善一下,大功告成。可惜那时候没有电脑,有电脑,可以调出文档来直接修改,连抄一遍的力气都省了。



加上这三个家伙,还真不是等闲混饭吃的。那都不是一般的能人,是胸怀大志、责任心强、工作热情高的能人,三人联手,可谓强强联合。



陆奥宗光,日本千年“智慧”的结晶、集大成者(脸皮厚,心黑,有谋略),日本外交界的鼻祖,外务省的偶像级人物,至今仍有铜像立在日本外务省大院里,还是唯一的一座。不过他倒不甘于“默默无名”,把自己的事迹、心得,凝在一本《蹇蹇录》里,也被后来的日本外交官当作必读的经典。也许他没有想到,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去读,就是供述日本军事外交、战争策源等罪行的不遮不拦的“自白书”。



这个鼻祖,就是这样为日本创立外交传统的。



川上操六,可是个标准的“中国通”。日本政界、军界的要人们,很多是亲自到清国旅游观光兼考察调研过的,川上次长自当参谋起,就先后多次到中国调查兵要地志,刺探中国的兵备。



1893年4月,也就是一年前,川上次长又亲自前往朝鲜和中国实地考察,从朝鲜釜山、仁川、汉城,再到清国芝罘(烟台)、天津,用一个月时间对朝鲜和清国的军事现状进行了评估。李鸿章视川上操六为座上宾,采用炫耀自家实力打压对方的一贯做法,能拿出来的全拿出来显摆显摆。这就等于反过来向潜在的敌人敞开了秘密,给川上的刺探提供了各种方便。川上一行在天津参观天津机器局,走访武备学堂,观摩步兵战术操练,登上北塘炮台观看炮兵操演,还利用郊游的名义,对天津周边地形进行了观察。[宗泽亚《清日战争》]



所以,对于搞这么个东西,从对政府战略目标的把握、局势的判断、外交与军事的配合到具体的兵力和战术运用,这几个人的职能上刚好能有效担负,不多不少。



只需再加上一点战争的狂热。



后来日本人也得意地认为,这样的组合,无意中有了一个好成果——此后正式的战争中,日本外交与军事行动的配合协调,“正是基于此次的一致”。



我看这个例子,确实可以作为日本行动的范本。



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,日本的外交,从来就是军事外交,刺刀外交。



不是所有的加班熬夜都是被逼的。



有机会进入历史记载的,必是天皇和政府采纳的,得到实际施行的。天皇他们选中的,正是这个“三人组合”制定的方策。



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



“三人组”研究的结论是:清国在朝鲜的兵力不会超过5000。为保持优势兵力,日本须派兵6000——7000人。决战地点很可能就是汉城地区和平壤一带。



——评价:估算相当准确。



战役设想是:如在汉城一战即胜,清国可能即求和;如清国增兵,则日本再派一个师团并在平壤战胜,清国讲和必成定局。



——评价:这个设想几乎把局势发展算计了个恰好,如神算子“掐算”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