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五节再无法遏止战争步伐(1 / 2)

第五节再无法遏止战争步伐



虽然外交上没有任何成果,但李鸿章极力通过外交转圜,避免战争发生,这是基本事实。



本来以列强的力量,联合一家两家,制止日本,是很有可能的。可惜,李鸿章失败了。因为,他拿不出太多的东西。



所以他后来才发现,自己被合伙坑了。



但若言李鸿章外交失败,为甲午战争埋下祸根,甚或引发战争,却实为倒置。



应该说,外交也许能推迟甚至制止战争(只是或许),这样的事例是有的,但洋洋万言,能吓退百万雄师,那是传奇。



滔滔宏论,能消兵灾之祸的真实原因,是背后有实力,而且必须是“硬实力”。



从中国的战国时起,就有纵横家活跃着,但他们彪柄史册的成就,他们闪耀在古典的光辉事迹仅说明一个问题:外交能明势,能造势,就是不能凭空起势。



他们从来不是上来就拿口水淹死人家,也没有一位是靠见面就把剑拔出来,说“不听我的,我削你”。



他们一个个又打比方、又举例子、又找数据,捭阖一通,看透了不过是:讲清实力、讲清实力的组合分拆,分析实力变化引起的事情发展走向。能打动人的和吓住人的,只有这一个――实力。



空空两手,凭三寸之舌,纵然唾沫口水激如暴雨、天花乱坠密如飞瀑,能抵住一支利箭穿透之?



消灭北洋舰队,占领朝鲜、台湾,外加捞一大笔钱,是日本人此战的既定战略目标。



要吓住日本人,你得有实力,还得是足够的真本事、真实力。



要议和,那得满足日本的胃口,但谁能给起这个价?



李鸿章可能还没有判清楚,日本人能有这么大的胃口。但事实明摆着,至少他已经清楚,战与和,已不是老大人说了算了。



*――*――*――*――*――



我们埋头于对外交涉,在谋全局上,又慢了一拍。



这已经不是退不退兵、谁先退兵的问题了。



其时,已经是如何应对一场战争的时候了。



而且再明白一点说,这时,求和恐怕都不可得了。



日本人等的不是大清自动退兵、让出朝鲜的好事。



日本人也不会傻等白等,因为从开始就没做这样的预期。



假惺惺还在对大清、对朝鲜认真进行“口水”战、政治战的时候,藏在身后的倭刀马上就要拿出来了。



*――*――*――*――*―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