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节热闹的虚相(1 / 2)

第一节热闹的虚相



依我看来,朝廷上下,基本上是群情激愤,一片言战。言和者,少数之少数,都难称得上“派”。



事情很容易理解:敌人还离得远,喊打,风险小。而且显得自己人品正、胆气足、知恩遇,具有种种的优秀品质。



清朝统治者,除身在前线的官员还能了解形势,后方这帮人,既看不清世界局势,也看不明东亚局势,最后也谈不上战场形势了。



因此,开始的时候,大清朝闻说日本出兵朝鲜,还不是那么敢相信小日本要搞大事。即便图谋不轨,也不过派点兵马过去,“弹压”一下罢了,还能打起大仗来?



随着局势的发展,小日本还真逼上来了,太气人了!主战派们更是群情激昂,一副“早打、大打”的样子。



这种盲目自大的集体病态下,这种压倒性的语境下,谁言和不言战,谁就是不忠君、不爱国,谁就要回家抱孩子。



孙毓汶,徐用仪,就已经到了回家抱孙子的边缘了。



所以,就算是李鸿章,刚说了句“现在还不是时候”,就被训斥一通,也不敢再明目张胆,说“打不了”。



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可是……别看大清的主战派,整天在庙堂之上慷慨陈辞——打,打,大多都是喊喊而已,至于如何打,具体的谋划,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。就象今天网上的一些“童子军”,遇事就一片喊打差不多,还动不动就“马踏某处,血洗某处”。



战争,可不是一款游戏。



朝臣中难得有军事素养、能提出些战略、战术的人,则是另一种方式的白话——置身事外,旁观者清,说说而已,就是不愿挽袖子上。



大清除了主战的占主流,如果硬要从中摘出一派,那还有一派很明显:没主意派。



没主意派最大的主意,就是一会跟着这拨人吆喝,一会跟着那拨人吆喝,举手同意、随声附和。



所以大多数书上都提及的“主战、主和”之争,充其量也就是每天一个话题,分成几拨吵上一阵子,散会,明天再来。贯彻始终,吵到了最后,几无宁日。



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至于“主战派盲目要求开战,导致大清失败”,这纯粹是个伪命题。



这么说,近似于指责主战派引发了这场战争。



战争不是中国挑起的,中国不存在开战责任问题。



中国是应战。应战还有开战责任,那是不是打了不还手,才好啊?



不管轻率与否,开战的责任,应该推给日本。



就象古书中所讲:季氏将伐颛臾。孔子的弟子冉有、季路将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”推给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”孔子说: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……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’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夫子所谓“这特么不是你们的过错吗?”诸如这些指责,与大清这帮看面象就是一副挨揍样子的人挂不上私毫关系。



况且,战争需要的是谋士。而大清朝唯独最不缺的,就是这帮官僚。



官僚们,评论别人一套一套的,说到自己,兴许也能表白一套。



这么怎么怎么不行,那样怎么怎么不对。然后,事情回到原点,重新讨论。该怎么办?一人说完,大家又要相互咬一场,看看日头西斜……永远找不到那个统一的思路。



别看吵吵的欢,我看,只要大清皇帝问一声:谁上?



保准,朝会就可以结束了。



所以,要是说主战派除了瞎吵吵,实际上帮不上什么忙,倒还接近事实。



要说因为他们轻率开战,而导致战争失败,那纯粹是高看了他们一大截子。



要知道,我们今天才将这顶帽子扣给他们,而当初战败之际,那一帮人还立刻转成了“事后明白派”,将“轻启战端”的帽子扣给了李鸿章呢。



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读史书,想看看大清的战争谋划,记录林林总总,看得我头都大了几圈,却总是浑浑沌沌,几乎失去学习的信心。



观点太多,太杂,都难以理出一个主题、一个清晰的线条。



值钱的不多。或者说前线最需要的,作战指导、筹划、运作,寥寥而已。



换句话说,看到的多是没用的虚话,或者是非常正确、却非常没用的废话。抄几句给大家看:



“轻于开衅,则兵连祸结,恐无已时;急于求和,则贻患养骄,亦非至计。”词倒是整得象对联一样工整,也不能打,也不能和,这意思到底是打还是不打?



“此时舍大张旗鼓,攻其所必救,则朝鲜之事无可望其瓦全。”正确,加十分。知道攻其必救,看来读过孙膑的书。打哪儿,仁川还是直扑东京?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