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节坚匿平壤,坐等敌来(1 / 2)

第三节坚匿平壤,坐等敌来



南面,是曾经战败过自己的日军。



东面,又来了一大队日军。



两大股敌人,哪路也是叶志超惹不起的。



既然平壤城城高墙固,不如待在城里更安全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反复地观看平壤保卫战的史料,想起日军攻城,我总会想起《孙子兵法》讲的:攻城,为诸军事行动中的“下策”,“将不胜忿怒而蚁附之,杀士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将之罪也”,日军有多大能耐,敢来啃平壤城墙?



看到平壤保卫战,我脑中也时常浮现出抗日战争中的著名保卫战。



史上对日作战,以守城摧敌锋而寒敌胆,足以荣耀史册的,均在抗日战争中,有“常德保卫战”,有“衡卫保卫战”,有第一、二、三次长沙会战……



常德,两条江环绕古城,与平壤最相似。国军利在牢牢占据城外制高点、依托江岸河堤,控制道路桥梁,层层抵抗。外围失,继以城墙战斗,城破,继以巷战争夺……终以8000男儿血肉,抗击日寇40天,日寇竟未能全部占领常德城。



衡阳,有一江流过城西,与平壤差似。国军利在巧妙改造地形、构筑工事,设置层层阵地、重重火网。日寇撞上铁疙瘩,从外围开始,反复争夺,每前进一步,都死伤累累。50天,终未攻克全城。



长沙,一江过城西。国军利在设立层层战线,轮番接敌,逐步后退,至长沙脚下,一鼓而齐出合围敌军。尤其以第三次长沙会战,日寇遭遇前所未有之惨败,不但未进长沙城,还落得个狼狈北逃,又一路被追击、截击,退过新墙河了,还站不稳脚。



分析这三个著名守城战例,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:加强外围防御,层层迟滞消耗敌人。



从军事角度讲,防御本身,必须讲究:纵深,弹性。



在炮兵装备和技术接近现代的抗日战争中,国军能采取外围抗击的方式,减少和抵消火炮对中心阵地――城池的威胁,大清朝时候,炮兵哪有现在厉害,叶志超却未能想到这一战术,使城墙直接暴露在日军的火炮之下。



翻来覆去看,叶志超的指挥上不过只有一招,始终使部队猬集一团,出则同出,退则同退。



稍作试探,便迅速缩回,自此以后,清军便将自己关在平壤,紧锁大门,作固守之计。



还是猬集在一起,不敢离城太远设立阵地。



说到底,叶志超再次犯了单纯困守的“消极防御”错误。



当然,部下也有要求主动出击的,叶志超则是坚守不出,主力决不跨过大同江。毕竟还是“感觉安全”一些的好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日军的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


8月19日,日军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抵达汉城当天,终于见到了第十旅团的传令兵。



8月8日在元山登陆的第十旅团,仍在开赴汉城的途中,十几天才行至抱川郡。



既然决心不再等待援军,独自发起攻击,那还向汉城集结个啥?别绕那个弯子了,直接拐向平壤。



20日,野津命令该部改变方向,由抱川郡向西北方向的朔宁进发,与第九混成旅团原先派出的部队(一个大队)会合。22日,第十旅团长立见尚文少将由仁川进入汉城,野津当面命令:到朔宁集结的第十旅团和第九旅团一部组成朔宁支队,由立见尚文率领。



这一天,野津道贯又接到大本营训令:第三师团的一个混成旅团将于8月26日前在元山登岸,暂归第五师团指挥。野津又将其编为元山支队。



野津又将师团本部分成两个行进团队。



而后,野津下达命令:



“第一团队宜以五日由新庄进,十日分其半:半队由看乐坡、祥原、串场,半队由绿沙浦、月江、保山镇、新兴共进冲平壤。第二团队宜由南川经黄州,分为两队:一队由麻华里、当洞、潮川,期十四日进至平壤;一队由看东坡、祥原、串场、麦田店,以十五日迫近平壤。大岛混成旅团宜以七日聚集黄州;前队忽与之合,更先发至中和,十一日再聚集。以十三日由水湾桥出赤屯田,十四日进至大地境洞,十五日突击平壤。朔宁支队宜由新溪县九日出三登;十二日午前出发,经江东县、麦田店,十四日至大地境洞,邀击敌遮大岛旅团队者,从便突平壤。元山支队宜以五日由阳德向顺安,截击敌逃路。”[桥本海关:《清日战争实记》第4卷]



野津设想的,是一个四路分进、合击平壤的部署。



各部队即由现地按命令向平壤进发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现在我来和大家回想一件事情,叶志超“听说”来的日军情报。



目前我们知道,日本人是在元山登陆了,开始并非为平壤后路而来,而是向汉城集结,瞄上平壤后路,那是野津道贯部署以后的事。十天时间,叶志超能有那本事拿到野津道贯的部署吗?而且好象自始至终,日本人并没有迎击可能遭遇的清军的计划和部署,更象是碰运气,或者是野津干脆把可能出现的情况,全部推给了下级去临机处理。谁碰上,算谁倒霉吧。



对这个部署和部队的行动,我只能说,日军的将领在战术上,比叶志超等人要灵活得多,也敢于冒险得多。



按照一场战役的规模来看的话,这种广阔地域的行动,似乎也比较相称,无大的问题。



但是,问题仍然有。



日军未及准备完毕,后续未至,困难重重,仓促决定向平壤发起进击,可以说许多条件尚不具备。



部队未及集结,处于相当分散的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