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节北部战场——外围失守(1 / 2)

第三节北部战场——外围失守



用一句话总结北部战场,就是:日军啃下来了,啃得满嘴是血。



对于清军准备的内外两层堡垒,日军采取的战术十分巧妙:就象是吃硬核桃,把面前的一排核桃从东往西啃一遍,一个没啃动,再回到第一个,继续啃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玄武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城门,它跨牡丹峰修筑,外侧紧靠城墙。门外稍高一点的是牡丹台。这个牡丹台便成了守卫平壤的关键。



其实,说是山峰,实际有多高?95米。顶多是个小丘陵,不是什么天险,所以实在不能寄予太多的期望。



真正决定性的,还是堡垒工事。有它,两相促进,牡丹峰才有实际意义。



左宝贵的奉军3个营1500人,分别负责守卫平壤玄武门、牡丹台及城外堡垒,而江自康的2营4哨共1400人,防守稍左后一点的箕子陵一带。



双方兵力对比,日军进攻部队的兵力是清军的二点七倍,相差极为悬殊。日军算是碰上了运气,由于叶志超安排上的原因,北门成了清军兵力最薄弱的地方。



可能是,他太过于相信北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了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当然,镇守北门的主将左宝贵,是不会让日军失望的。



左宝贵(1837―1894),字冠廷,回族,山东费县地方镇(今属平邑县)人。幼年家贫,被迫携两弟投军,累功至总兵,先后多次获得奖励,被赐予“铿色巴图鲁”勇号,赏穿黄马褂,头品顶戴,赏戴双眼花翎。1880年,奉命统领奉军,1889年,授广东高州镇总兵,仍留驻奉天,率奉军参加了保卫平壤之战。



由于他的果敢刚毅,带头阻止,叶志超没有实现北逃的愿望,只好硬着头皮在平壤顶着。左宝贵是扎实认真地组织防务、抢修工事,昼夜操劳,以至突患“右偏中风”之症,但他却仍然不下阵地。据史料记载,左宝贵治军严肃,爱护士兵,功不各赏,罪不私刑,所以深受部属爱戴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立见尚文少将也看出来了,玄武门是平壤的北门锁钥,而玄武门附近的牡丹台是平壤城北的制高点,攻与守,这都是必争之地。



北门外,清军外重堡垒――牡丹台东北一座,西边并岘高地北面两座,大致为东、中、西垒,也让立见尚文的部队探了个大概。立见判断,并岘高地正对玄武门,为牡丹台和箕子陵以北之要冲,不拔掉并岘山,就难达城北。



14日夜。通过来往的信使,朔宁支队与元山支队联系上之后,立见尚文便与佐藤正分配了任务,协调好战术,约定好凌晨1时收束部队,开始攻击。



第一波攻击,立见尚文选择的攻击重点就是并岘高地外重堡垒之中垒,而元山支队在右,负责外重堡垒之西垒攻击,两支队并肩发起突击。



趁着暗夜,日军朔宁支队攻击部队,悄悄爬到平壤牡丹台和并岘高地前。



小鬼子使出了常用手段,企图靠近再靠近,一举袭入外重堡垒之中垒。



突然,听到右边传来隆隆炮声,元山支队发起了攻击。



朔宁支队士兵立刻跃起,向中垒扑过去。



不料,迎接朔宁支队的,是首先从清军西垒方向射来的密集的枪弹。清军以毛瑟十三连发枪,突然向进攻的日军实施侧射。日军形容,“其势猛烈,锐不可当。”



在猛烈的正面和侧射火力面前坚持不住,朔宁支队人马只好退回原阵。



那边元山支队也败下阵来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重新组织进攻。



第二波攻击,立见尚文调整部署。自己的部队一部分攻东垒,一部分从中垒东北进攻中垒。佐藤正人马一部分仍然攻击西垒,一部分从中垒西北攻击中垒。这样,两部队合力夹击,增强了对中垒的攻击力量。



这个部署,也是针对了第一波攻击所吃的亏。



日军领教了厉害,清军堡垒能够相互支援,对攻击部队进行侧射和交叉射击。前次,元山支队没有有效压制和吸引西垒的全部火力,让攻击中垒部队两面挨打。这次,日军也实行夹击,要让形势掉个个儿。



再啃一遍试试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朔宁支队兵分两路,右路再次向外重中垒进攻,首先发炮轰击。但是,堡垒里寂静无声,没人回应。



日军见堡垒内似“阒无一人”,迅速向前接近。刚进至两阵地之间的低地,骤然一声枪响,事先埋伏于附近高地的清军突然出现,飞弹如雨。中垒也打破了寂静,“至此俄张气势,炮如飞霰,(与)高阜清弹交叉于中队头上,兵皆伏地”[桥本清关《清日战争实记》],死伤累累。



上了清军的当了。



朔宁支队左翼扑向清军外重东垒,忽见垒内冒出黑烟(“时有一缕烟氛,如墨冲天”),然后又看见玄武门也升起黑烟。正不知何意,顿时炮声四起,响声如雷,落在日军头上。日军才搞清,那是清军施放的“狼烟”,是召唤炮兵发炮的信号。



日军猝不及防,被打得豕突狼奔。



右边元山支队,也重新调整人马,兵分两路,向中垒和西垒冲击。



首先接近外重西垒的右翼攻击队,半道上便遇见了上前“迎接”的清军。日军估计有四、五哨清军(约为一营)发起阵前反击,猛放排枪,西垒内也发炮支援,日军还未发起冲击,便挨了“当头一棒”,势头被打压下去。



还是不好啃。



但是,日军随即改变战术,很快便调集后续部队,顽强发起新的冲击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从前边看,清军表现相当不俗,战术手段发挥发色。而日军在战术运用上表现也相当成熟,步炮协同配合十分紧密,不愧是德国人教出来的学生。



但是,随着战斗的持续,日军逐渐疯狂。



朔宁支队左翼,日军军官拼命麾众前进,接近清军阵地前,竟冒着弹雨一拥而上,使用了“肉弹攻击”,踏着尸体,不计成本地往上压。



清军部队坚守不动,外围小队奋勇搏战,全部壮烈牺牲。垒内清军坚决抵抗,枪炮齐鸣,在优势的日军面前,跳出堡垒,与冲到垒下的敌人展开肉搏,直至全部战死在阵地。



日军付出重大伤亡,包括中队长一人战死,两人负伤,终于冲进了外重东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