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六节迟来的换将(1 / 2)

第六节迟来的换将



《清史稿》关于叶志超的军事行动报道:“迳定州,亦弃不守,趋五百馀里,渡鸭绿江,入边始止焉”。



叶志超狂奔500里,创造了大清人数最多、距离最远的溃退的战场纪录。



他的好运终于走到尽头,噩运来临了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此前,朝廷还在继续四处调集援兵,一再催促后路部队速至义州,准备在义州组织会战。



接到命令的,有刘盛休铭军十营,还有四川提督、毅军统领宋庆,还有奉天、吉林的守军……



但前线将领同样认为义州作战,不如守九连城,也就是,鸭绿江西、国境之内,固守门户。



刘盛休致电李鸿章:“查九连城在鸭绿江西岸,实为奉省门户,现只有两旗营,不甚得力。”“九连城为义州紧要后路,必得重兵划江防守。”



这个意见,提醒了李鸿章。



20日,李鸿章便向上报告,提出了以九连城为核心,组织江防的意见。“九连城防军太单,铭军即去义州,未必能当倭人数万之众,若令在鸭绿西岸布防,于大局有益。昨奉旨催宋庆赴九连城,因海路运兵不行,必须遵陆前往,尚须时日,且仅二千四百人,力量亦薄。自不若暂留铭军,扼江固守为稳。”[《北洋大臣来电》(《甲午战争史》)]



从电文揣摩,甚至他连宋庆去九连城都不愿意,既然让刘盛休留守九连城,那宋庆就不要离开旅顺了,这是李鸿章的一个盘算。所以,感觉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,他便再次发电,把自己隐藏的目的讲出:“饬刘盛休驻九连城一带,与派出旗营连络,严防鸭绿江窜越之路,留宋庆仍住旅顺。”



李鸿章内心十分清楚朝鲜的战局,同时作为前敌的统帅,他不能不通盘筹划,考虑旅顺的安危。



或者,宋庆不去,自己在旅顺近前多了一个得力帮手,或许叶志超还有得安排。即使宋庆到九连城去,朝廷授予统领,不见得是什么好事。



朝廷基本同意了李鸿章的意见:别外调兵增防九连城,防守鸭绿江。其它,光绪否定了李鸿章的建议。



看来,朝廷已决意起用宋庆。



果然,朝廷连降几道圣旨:派宋庆帮办北洋军务,并带所部各营往扎九连城,“与铭军固守沿江一带”;命令刘盛休还按原定计划,“仍先驻义州,与叶志超通筹战守”。



李鸿章不得不重新上奏折,提出一个重要的防御方针:“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,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”[《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军事紧急情形折》(《甲午战争史》)]。就是严守渤海近京门户,同时确保辽东和山东。这个指导思想,得到了朝廷的认可。21日,朝廷给李鸿章一道初看有点模棱两可的电谕:



“义州屏蔽奉边,仅隔一江,又为前敌各军转运之所;该处兵亦无多,倭人惯用抄截后路之术,势亦可危。叶志超等军日内有无战事?若以大队回顾义州,背水扼扎,能否足遏寇氛?倘量度贼势过众,不能操退敌之胜算,与其株守孤城,不若全军渡回江西,于九连城一带合力严防。先立于不败之地,一俟各路征调之军到齐,再图进剿。著李鸿章统筹进止机宜,妥为调度,朝廷不为遥制。”[《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》(甲午战争史)]



最后一句,光绪说授予李鸿章以统筹进止之权,自己在后方不加干涉,确实是不加干涉。前边对义州,守还是不守,只是强调了一下重要性,也从地形利弊、形势允许方面进行了分析,等于是给李鸿章一道选择题。意思是:我的意见说完了,怎么办,还是你来定。



李鸿章还会怎么办?他的意见早就清楚了。所以,这也等于是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,听从李鸿章放弃在鸭绿江南岸与日军作战的计划。



另外,光绪也在着手向九连城增调军队。前前后后,包括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所部三千人,东北练兵大臣定安手下张锡銮所带两营,另特谕安定、盛京将军裕禄,对边防事宜责无旁贷,不能置身事外,要与依克唐阿他们分别征召新营,赶赴前线。



当然,这表明了加强鸭绿江防线的意图,但是,这与留义州作为江南的前进“基地”,并不矛盾。



李鸿章却立刻着手,命令刘盛休、宋庆到九连城集中,并在22日,给义州的叶志超回电,分批渡河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义州这个桥头堡,被这一帮人上下撺掇、从中阻梗,终于被放弃了。



这仍然是消极保守思想的结果。



叶志超在平壤城下摆阵,李鸿章在国境线沿江摆阵。这一做法,充分证明了老帅确实是叶志超的师傅。



如果在靠近鸭绿江的东岸险要的地方,选择几处作为桥头堡,再设法架设船桥连通两岸(这不是难事),就算是守,也能为鸭绿江所谓“天险”加上“保险”。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日军在沿江地区的行动将受到极大限制,绝对不可能再后顾无忧、聚精会神地组织渡江。这本是一个基本的军事常识。



不这么做,即使日军现时不发动攻击,冬天马上就要来到,江面封冻,任何“天险”都成平川。



这本来也是需要将帅考虑的一个基本因素。



可惜,叶志超一心过江去,后边的人一个也不愿过来。



虽然又后退了一步,但清廷还是满怀希望叶志超等退回江西后,能够组成一道牢固的鸭绿江防线,以阻止日军的进攻。



叶志超回到江边,得到了老战友宋庆到达九连城的消息。很明显,这是来代替自己的。



官是做不长了,正好,也可以卸下这副担子,哪怕回家,也心甘。



而且,估计也坏不到哪里去。



但他确实没有想到下场这么坏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开始大清朝廷确实还被蒙在鼓里,这一点我十分确信。



叶志超逃到安州后,曾重演谎报军情的“老绝技”。他给李鸿章的报告,就是按成欢之战的模式,“照葫芦画瓢”,虚构了一个吓人的“倭人遽以三四万之众猛扑环攻”,编造出个“苦战五昼夜”的战绩,再说明自己是“子尽粮绝,退出平壤”,一派抱恨而走的样子。



不知道老领导信不信,但不信也得信,以上就是从他给朝廷的报告中摘的。李鸿章很规矩地上书,由于自己负有领导责任,请朝廷“严议”(严肃处理),顺便还请求严肃追究叶志超的问题。



说得很诚恳,但处理了他,谁来顶这个“缸”,担当对日本人的战争?



朝廷对李鸿章宽慰有加,并比较宽容地宽免了叶志超,降旨慰勉有加,称其“深入异地,苦战连日,此次退出平壤,实因众寡不故,伤亡甚多,尚无畏葸情事”,最后,竟然“加恩免其议处”。



既然任命了宋庆,人是否得换?以前的任命是不是该撤销?朝廷竟然把这事给忘了,所以,这也说明朝廷还没有得到实情。



还是在李鸿章的提醒下,朝廷才免去了叶志超的总统职务,让他带好本部人马,配合好老战友的工作,同心协力,再接再厉,打好鸭绿江保卫战。



叶志超心知肚明,自己那点烂事能“扛”过去就是侥幸了,也没有什么心情布置防务,而是早早便进入情况,就是晒晒太阳、憧憬下未来,等着宋庆到来。



但他终于没有“扛”过去。



宋庆到来后,不光是交接,还顺便送他回去“休养”。



直接宣布了皇上的谕旨,抓起来,送回京城大牢。



一同被抓的,还有卫汝贵。



马玉崑“临敌退缩自贻罪戾”的警告,终于应验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