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节可定“城下之盟”?(1 / 2)

第一节可定“城下之盟”?



战争打到这个份上,是否能想办法结束?



历史着实令人感叹―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?



现在,不断有研究者给出这个观点――如果此时停止战争,也就避免了后面更大的损失。



照这个观点,大清此时确实“应该停战”。



当然,只是“乍一看”。我理解这个观点,站在战败后的损失――陆军损兵折将,海军全军覆没,还要割地赔款――来看,肯定有一定的道理。



但要说到办法,只怕也不过是和大清一样――求和。



我看也就是这意思:早知免不了打败,早知要白白损耗那么多人员资产,还是免不了割地赔款,不如早给点钱算了。



对吗?



作出这种判断,是从结局出发,以败仗后的损失为前提的。



问题是,未到结束,谁也看不到结局,我们也不能要求大清官员对未来的结局,做出极为准确的判断。



说到这个观点时,很多人还用了一个很现代的词――“止损”,这个概念就是说,停止战争行为,以求得最小损失。



说实话,乍看还是有道理的,恭维一点讲理论上是这样。可惜,仍然只是“乍一看”。战争不仅是理论,战争也不是仅有一条理论在指导。



“止损”更适合什么情况?用于一般的生产生活还行。比如你投的一支股票被套牢,你明确认定它就要崩了,“牛”不起来了,你就不要再继续投了,让损失到此为止。你开厂子,生产的产品被市场淘汰,库里积压不少了,你就不要再继续生产了,避免加大损失……认栽吧,除非你愿意继续冒险。



在这些活动中,至少,你还有停止投钱、停止生产的自由。



但是,战争就不是这样了。



不要认为此时求和就能停战,更不要认为大清求和后就可以不给钱,或少给日本钱。那都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。



停战,是两方面的事情。只要有一方感觉收获还不够大、还难以满足胃口,感觉目前收获与损失的比例能够承受,值得继续,那就免谈。



别说大清此时还难舍这口气,就算大清自己想停手都不行,还要让日本人有这个意愿。



要让日本人有这个意愿,要么把日本人打得不想再打,感受到得不偿失,不想再付出更大代价;要么你出得起足够的价码,让日本人满意。



但是,还是那句话,谁能出得起那么大的价码?



即使你答应给钱,也出得起钱,但你的兵马还摆在鸭绿江,你的北洋舰队还在,日本人会有心情收下你的钱吗?



总而言之,“止损”一说,观点很新颖,却是行不通的。



那就打吧。要订盟,那也是到北京城下定盟。



就跟当年英法联军一样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其这,要以为大清没有一点寻求妥协的尝试,那就错了。



事实上,大清一直在寻求通过英美法等国出面调停,只是,日本根本不接受。



全日本唯一明白“战争经济学”是怎么一回事,还保持着一点清醒的伊藤博文也感到还不到收场时候。



兴致勃勃、战意盎然的日本人小瞧了大清,更小瞧了列强。



不过那也是后来的事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海军在黄海的胜利,已经极大地激发了日本人的雄心。



甚至日本人都没有想到,事情会这么顺利。



全日本都捏着一把汗,等到丰岛海战、平壤大战、黄海大战,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消息传来,日本国内沸腾了!



皇军的荣耀感一步步达到巅峰,进取心也空前增强,到了精神颠狂的状态。



现在看来,整个渤海、黄海都是日本人的海面,可以畅通无阻。



按对清作战方案中第二阶段的第一案,“如海军主力决战获胜,则将陆军主力输送至渤海湾登陆,实施直隶平原决战。”条件已经具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