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节身世浮沉雨打萍(1 / 2)

第三节身世浮沉雨打萍



保卫台湾之战,绝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部分。包括日本也一般是这样看的,如《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》。可在台湾研究者的著述里,一般另称为“乙未之役”(1895岁次乙未)。读来总觉得这其中颇多意味。



起初可以理解为满含被弃的悲凉和怨意。后来也愈加明显带了一些想拉开距离的政治色彩。



和约已成,台湾已割让,甲午那场战争似乎随着大清朝廷与日本停战而结束。朝廷,置身于人民与日军的战争之外。



所以,这场斗争也被有的研究者愤而称为“没有满清的甲午之战”,这一点倒也不委屈大清英武的皇上。



但台湾人民,当然也包括部分爱国清军官兵的英勇抵抗,厚厚一部巨书也难以写完。这段历史,读来胸中总会悲情与豪气交织。



这是在没有外援、孤立作战中,英勇牺牲的勇士们续写的光照千秋的甲午抗战巨篇。不说规模,从给敌造成的巨大损失上讲,反割台、保台湾的战斗,足令满以为可以轻取台湾的日本人哀叹。单从精神层面上讲,也足以令鬼子的“武士道”相形见绌。



这种英勇不屈、宁折不弯的气节,也让那些因自顾保命、纷然逃避,主动投敌、以保富贵的人,更显渺小、更显可悲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5月29日,未等中日双方交割台湾,日本便发动了对台湾的攻击。



桦山资纪在上次侵台时,组织和带领侦察人员,先于日军大部队第一个登上台湾,晚于日军大部队很久最后一个撤退,充分进行了探查活动,算是对台湾情况最熟悉的鬼子官了。他采取的策略,当然会有很强的针对性。



日军选择从台湾北部登陆。从战略上讲,那里是台湾的经济中心、富庶之地,又是台湾的政治中心、省城所在地,按日本人的如意算盘,迅疾攻击、直取台北,大局可定。



鉴于上次西乡从道偷袭台湾的教训――当然那也是没办法,日本人想先占据土蕃之地,按日本人的逻辑――那里尚未开化、不服王化,不能算大清的领土。结果,虽然杀人放火、干了些坏事,但也被山地凶悍好斗的原住民缠打得焦头烂额、损兵折将――这次是大清转让土地了,就不必顾及国际观瞻评论,直向开化的地方去行了,正好先不跟土蕃们斗。



如果台湾民众还不服,就以这里为基地,采取从北向南步步推进的策略。这不是日军多笨,而是有点懒。台湾地幅窄长,日本人从祖上起便熟悉和擅长在这种战场作战,日本所谓战国也不过双方打上几次最多几万人规模的决战,便可奠定乾坤。相信凭现在的实力,可以一举扫荡全台。



日本人登陆战术上似乎并未大意,象模象样地安排了佯攻和牵制。联合舰队先向基隆的金包里猛烈炮击,摆出攻击的姿态,实际上陆军突然出现在基隆东南五十里的三貂角湾。



参加攻台的日军部队已经增加为两支。



起先,日军组建的是总督府直属部队――由比志岛义辉率领,从第一、第六、第四师团抽取兵员组成的一个临时混成旅团,共有将校228人,士兵6494名,随军役夫5636名。



这支部队曾攻下了澎湖,但由于伤亡,更多的是挤得象牲口一样密的运兵船上暴发霍乱,减员严重,竟达1100多人。加上日本人已经发现岛内形势不好办,以现有兵力肯定不够用。所以,日本决定增派近卫师团,让天皇的亲军上阵。



于是,近卫师团长、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,率所属近卫步兵第一旅团(旅团长川村景明少将)、近卫步兵第二旅团(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)等(共有将校360名,士兵14209名,役夫700名),首先出动,于29日登陆三貂角湾的澳底。



还是如一场旅行一般,从容登上了台湾土地。



清军零星的反击让敌人胆气大壮。气势汹汹的日军不等全部上岸集结,便迫不及待发动了台北地区作战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虽然,伊藤给了日军一个很绝妙、很得意的选择,占领澎湖,便停下不动。已经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,剩下的就看他在谈判桌上怎么使手腕,没必要让士兵去送死。



他的计策完全成功了。台湾被割给日本,剩下的工作就是去接收罢了。



但,他们还是过于乐观了。



桦山资纪选择台湾北部作首要攻击地区,这也是个相对不错的主意。但一鼓而下、进占全台的打算,却大错了。



伴着日军对台北地区的攻击,台湾武装抗日斗争也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


5月30日黎明,日军先头登陆部队经一夜休息,便以近卫步兵第一旅团为前卫,向西进犯。



日本人的头疼才开始。



日军遇到的第一个麻烦,就是台湾山地复杂的自然地形。



澳底向西北到基隆的五十里地,沿途重峦迭嶂,山势险峻,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,崎岖难行。这让本身来自穷山恶水的日本兵也感到难以应付。



轻装的步兵还好一点,日军炮队就只得“将炮身和炮车分解,由土兵分别肩扛”。就是这样,一路上“驮马由于过度疲劳,或倒卧中途,或坠落涧底,军需均靠人肩运送。”不时还有士兵“误从悬崖坠落”。



日军随即便遇到了第二个麻烦,就是彪悍倔强的台湾人民。



日军强令群众搬运物资,并向他们征收粮物,但沿途人民都拒绝与敌人合作。皆“倔强不肯从命。以土人做民夫,中途逃亡者甚众,无奈系绳于其腰间,由士兵监督,鞭打使役。”当日军上前询问道路时,多数回答是“不知道”。日军“欲以小惠结其欢心,反招其轻侮”。



穷凶极恶的鬼子便对手无寸铁的群众以杀戮相威胁,还毫无羞愧地称是“故不能恩威并行,宁可以威势使之屈服。”[《日清战争实记》]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即使动用毒辣手段,日军也用了整整一天时间,才到达了三貂岭。



史上说该岭最为险峻,是日军必经之路上的防守要点。可是,日军虽然累得要命,所幸这里却无防兵把守。



捉襟见肘的唐景崧失算了,闻听敌人上陆,急忙派兵补漏。临危受命防守三貂岭的,是新近从广东赶来的吴国华率领的700粤勇。因仓卒部署,诸事不齐,30日上午吴部清军出发时,三貂岭就已经被敌占领。



敌情已明,唐景崧又急忙派出营官胡连胜,并急调顶石角营官陈国柱、金包里营官记名提督陈得胜、狮球岭营官知县包干臣等,各率粤勇数百人前出迎敌。



第二天,31日,日军前卫侦察分队遇上了清军。



短暂的接触战斗之后,因为摸不清底细、自身力量有限,日军未敢妄动,于是,继续向三貂岭集结部队。



到了2日拂晓,日军前卫、近卫步兵第二联队自三貂岭宿营地出发,以大战前的姿态,向基隆杀来。



上午7时50分,日军在瑞芳发现了守卫的清军。



清军各部集结在瑞芳扼守,除前边几队,还加上了1日拂晓才赶到的广东守备刘燕带来的炮勇及5门格林炮。好不容易把大队人马集结齐,本来准备2日早晨整队出战,正遇上日军攻来。



双方就在瑞芳展开激战。



这一仗,清兵灵活利用地形,拼死抵敌,或“隐于村落的土墙后”,或“潜于茂密树林之间,巧妙地利用地物猛烈射击”。[《日清战争实记》]日方也记载:“敌人的抵抗意外顽强,或仅仅以数十名前来逆袭,或单独潜伏房屋竹丛中,待我通过后加以狙击……我方死伤较多。”[《台湾抗战日方资料》,《中日战争》]



但清军的火力根本难以与日军相比,只能以血肉之躯抵挡。激战中,清军也伤亡惨重。提督张兆连重伤,记名提督陈得胜战死,日军两路包围威胁较大的清军炮兵阵地,刘燕督率炮兵与日军近战,死伤甚众。亲临指挥和督战的刑部主事(时任台湾布政使)、督办全台营务处俞明震,率亲兵上前助战,加入了战斗,也被弹片击伤。



尽管付出了极大的牺牲,但瑞芳终于没有保住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3日上午,近卫师团进犯基隆,远远地便首先受到狮球岭炮台清军的炮火迎接。



但日军有军舰支援,能够不断地从海上向基隆炮击。正午时分,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,川村景明指挥八个中队向基隆市街发起猛攻。清军冒着倾盆大雨,在咫尺难辨的云雾中与敌人苦战五个小时,直至下午5时,街市终被日军突入,随即又与敌人展开了巷战争夺。



基隆陷落。但惨烈而英勇的抵抗也让日军胆寒。



两名清军士兵神色刚毅地看着敌军冲近,从容引燃了火药库。爆炸使日军死伤近50名(炸死军官一人、士兵二十人,炸伤军曹一人、士兵二十余人),并炸伤夫役一百余人,其中重伤十七人。[《日清战争实记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