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节向大洋深处启航(1 / 2)

第四节向大洋深处启航

要说明北洋的强军之路,想选择一句话概括,比较难。

难在难以包含这条道路上的雄心与拼搏,体现这个历程的困难与艰辛,也无法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。

“扬帆启航,乘风破浪”,太过诗意、浪漫,像毕业季的留言。“北洋强军之路”,太过冷统、平面。

北洋成军之路——

艰难而顽强。

辛酸而执着。

曲折而坚定。

随着读史的深入,了解更多细节之后,就愈加感叹大清推进这一进程的千般不易万般艰辛,越加体味北洋海军的汗水与泪水。

在这个薄弱得像一张“煎饼”的基础之上,建设强大的海军,需要补课,需要吸收引进,需要开创开拓,需要做的太多。

那几乎是一个从零起步的不懈探索、顽强追逐,光工作量就难以想象,更罔提还有一个又一个数不清的难题。

但是,大清终于****大洋,远航世界,突破了几百年来蹲守海边的局面。

对这个庞大得看不到边的国防事业下,具体而繁杂的事物,实在无法细说。只能依据各方的资料,提一个粗线条的认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追逐坚船利器

建水师,得有船。

福建船政局已经有一座马尾船厂,照葫芦画瓢,敲敲打打,愣是也整了个铁皮的小火轮。吨位不大,勉强用于水师学堂的学生认识、练习。

初创阶段,还是造不了大型兵舰。

等是等不起,那就先买,向外国买。

老途径,李鸿章又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艘炮船。

这是开始,先买几艘小身量细炮管的用用。

以后的大舰,会陆续花银子买来。

大清海军的一部分船舰,是国家财政支出、专项拨款购买。

朝廷拨款不够,有时还以专项捐税的名义,加以征收补充。

各地督抚还主动从地方财政拿钱出来,有的是组织机关和团体、人民群众捐款。

一些军舰从舰名上就透露出这样的信息——命名上体现着捐款来源的地名。

耗资巨万的大清海军,就是这样堆砌起来的。

几十年来,英国人,英国人和法国人,俄国人,英国人法国人拉上俄国人,单独作案或者结成团伙作案,与大清前前后后打了好几次大仗。为什么西洋还能将军舰,甚至是先进的军舰卖给大清呢?

前边英法联军与大清的战争刚刚打完,英国人就急着卖军舰给大清。只是英国人私心太重,目的太大、太明显、太急切,没搞成。

其实,还有一个比这个更有意思的现象。

以后的中日战争后不久,大清国还开始定制、购买日本制造的兵舰呢。光绪“二十九年,江督向日本订造江元浅水快船。”“三十年,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日本厂购雷艇四艘”,“三十一年,以萨镇冰总理南北洋海军。江督在日本厂购浅水快舰三艘”,这些记载的,可能是向日本买船的开端吧。

答案是利益。

英国人、法国人,与中国打仗的重要目的,本来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,打开中国市场的门。

国与国之间,战与和,结盟还是散伙、重组,脸变得比天气还快。

关键是利益。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,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。

首先是直接带来丰厚的利润。大清舍得给银子——咬牙也得买。德国、英国均有此造船实力,“人傻、钱多、速来”,在这一生意上,自然争先恐后,谁也不能落后。

其次是事关各国在华地位和整体利益。这项生意有一个附加收益:清政府雇用洋员、购买装备,也有利于打开其它商品的市场,攫取经济利益。如果能占据要位,掌控海关,甚至掌控大清海陆军要职,竞相获得凌驾于清廷之上、领先于其它各国的权益,那都是本国利益的重要保证。

所以,只要各国家认为大清强壮对各国造成的威胁在“可控范围”内,这个生意就完全合算,就能够继续做下去。

大清海军最高的世界排名,也不过是“第六”嘛。

好了——不怕你流氓使坏,就怕你铁板一块。只要利益排他,就不怕铁板一块。

各国展开竞争,就是对大清国难得的“善待”。各国相互排挤,就有大清国活动的余地。

以后的时间里,李鸿章长袖善舞,用尽苦心,利用各国间的缝隙,从小兵舰起步,陆续争取到了最新式的铁甲舰和快舰。

此外,大清国的造船厂也在发扬自立更生的精神,积极地仿造、改装,甚至设计制造一些小吨位的兵舰,或者辅助船只。

中间停购外国军舰期间,直到甲午战争中,中国船厂研制工作的努力,始终没有停止过。

当然,对先进技术的吸收、转化,特别是跨越“代差”的技术引进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不得已,长期雇佣洋人雇员。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,但生产能力、研发改造能力始终未能赶上人家,大清造的船也好,枪炮也好,甚至炮弹的制造,工艺水平也始终相差人家一截。

毕竟,整体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军事工业的基础支撑。从金属冶炼到铸造加工,从技术到精度,无一不是大清军工生产制造能力的制约因素。

这一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,都将在此后的战争中无情暴露,这一点,我们后边还会细述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培养海防人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