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节暴起的武力支撑——皇国皇军(1 / 2)

第四节暴起的武力支撑——皇国皇军



该说说“大日本皇军”了。



按日本人的观念和设计,在维新的三件事中,富国强兵当然建立在政治改革和殖产兴业的基础之上,但却是排在绝对首位的,也是最终的目的。



在这个首位的目标之中,强兵又自然应当排在富国的前面。



山县有朋对“富国强兵”这一建国总目标是如此解释的——



“兵强则民气始可旺,始可语国民之自由,始可论国民之权利,始可保交往之对等,始可得互市之利益,而国民之劳力始可积,国民之富贵始可守。”



若论自强自保的话,道理绝对是这么个道理。但若论对外扩张掠夺,这个道理就是“以武力开拓利益”的道理!



日本沿着这个道理的指向,走上侵略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:



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榜样,教育了日本人——那都是流血和浴火的历程,都是对其它国家的掠夺、殖民地的扩张。



梦寐以求对北海道、琉球,乃至台湾、朝鲜的“进占”,就是留给日本人的“家庭作业”和“培训结业考核”。



********



日本人毫不掩饰“强兵为富国之本,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”这个思想意识。



明治维新锁定的总目标是“富国强兵”。



而按照日本政府的理解和思路,“富国强兵”的最终结果,是建立了国内军事警察统治和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体制,以实现在国内的法西斯统治和对外的侵略扩张。[《日本帝国主义的兴亡》]



又是一个“动机不良”导致的冲破“和平籓篱”的恶之果!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改编军队



为建设现代军事强国,日本维新大臣们不遗余力地强化军队。日本先后实行征兵制,编制新式军队,并大力扩展现役军队规模和发展后备役力量。



戊辰国内战争结束不久,明治政府腾出手来,整顿军制。



要建新军,必须处理好旧军队。“卸磨杀驴”可不是一件随便的活儿,而是一件实在有风险的事。杀驴不成,搞不好会被驴踢。



天皇和手下一班能臣不是傻子,有招儿!



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。



第一步,是在1871年,发布建立近卫军的法令,先从参加推翻幕府军事行动的原萨摩、长州、土佐三藩的部队中选拔出大约1万人,建立起专门保护天皇的近卫部队,叫作“亲兵”。



这样做,既稳定了中心,又安抚了有功的各藩,同时,也抽掉了各藩军队的精华、支柱。就各藩那点兵力,基本上留了个皮皮。



第二步,将原属各藩的军队调整改编,作为新政府军队的核心。



先凑合着,还是为了稳定。



这还不行。这也不是明治天皇和大臣们的最终目标。



一来,旧的封建军制腐败,武士打仗为的是赏钱,为的是封地,仗打完了还要长期养着,如果生活条件差了,吃不上肉了,就常起来闹叛乱,是决计不能再全盘接收了。二来,从内战中体验看,大家都感觉到,有民众参加的非正规军(日史上记的“奇兵队”、“农兵队”等),反而战斗力更强。明治政府决定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制实行征兵制,建立新式军队。



打仗过去是武士的职业,一般人想参加没资格,现在让农民参加,对渴望政治地位的农民来讲,非常有吸引力,好象一下子就有了“身份”,调动群众积极性不足为奇。



挖开这个“源头”,日本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,就有了新的更大的来源。



于是,第三步,吸收新鲜血液,更换军队肌体。



1872年11月,日本发布征兵诏书。



1873年1月颁布《征兵令》,正式着手建立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模式的常备军。



国家统一了,各藩荡然无存。明治政府在全国划片,设6个“军区”,“军区”的管理机构叫“镇台”。



镇台这个名称很形象,功能也很明确。负责建立陆军的山县有朋扬言:“镇台就是为了镇压人心。”设立镇台,既达到军令统一归中央的目的,也是为了分片驻守、稳定各地局势。



有了“镇压人心”的军事机构后,按照《征兵令》,1873年4月,第一次征兵的应征者在东京镇台入伍。之后,各镇台都接连不断地征召新兵入伍。



第四步,训练、整编。



海军以英国为师,陆军以德国为范,加强军事训练。



为对外战争的需要,日本不断改组军队编制体制。



1885年,日本陆军特意从德国聘请了梅克尔少校,帮助日本将军队的编制改成德国式。



在这个框架下,设置了预定在战争时期能够担任军团长的监军。



下面的层次中,先制定旅团条例,整顿了旅团编制,使旅团能在战时作为基本的作战单位。



而后,又改镇台编制为师团编制。



很明显,“镇压人心”的使命完成了,分片驻防的“镇台”也就没有意义了,需要适应新的需求。



而师团这级编制,完全是为了适应野战机动作战需要。



这是一步相当大的跃进。好处和目的,都不言而喻。



整军工作卓有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