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节马尾悲剧,如何铸成(1 / 2)

第四节马尾悲剧,如何铸成



马尾(又称马江)位于福州东南,闽江下游,闽江支流台江、乌龙江会合处,水路西至福州16.4公里,东距闽江口26.6公里。是福建海军军港,马尾船厂所在地。



在越南打打停停的同时,法国海军也偿试着向台湾基隆进犯过,没捞着好,因为刘铭传赶在前边到了台湾,有这样一位强将在,所带这一帮人也不是好惹的,法军又只能在海上牛一点,一上岸就不行了。



只好再次海上漂流,一路漂一路试,游荡到了福建沿海。



从7月中旬起,法国军舰就陆续闯入闽江口,进泊马尾。



战争史上奇怪的一幕出现了。



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十天前刚被派到福州主持福建军务的钦差大臣张佩纶,会见了闽浙总督何璟、船政大臣何如璋、福建巡抚张兆栋和福州将军穆图善等一大帮头面人物,堪察了马尾一带,作了简单的部署调整,后脚,法国军舰就来了。



仕途一帆风顺、春风得意的张佩纶,曾经在大清水师建设上指点江山的张佩纶,好运到头,霉运来了。



14日,法国领事通知,今日将有两艘军舰入口。



除了上报军机处,张钦差和一干大员却没有打出什么有力的招式。



这一典型的“晚清式”反应,历来饱受诟病,有的书上都埋汰他们对“来访”的法国海军客人笑脸相迎、热情款待。同时认真行使自己的职责,严肃命令自己各舰不准先行开炮,违者虽胜亦斩。



一副“他们打他们的,咱们还是好兄弟”的样子。



我觉得虽不至于这么下作,但绝对是束手缚脚。



为啥?让张佩纶没法的,是两国并未宣战,按照《万国公法》和两国已有条约,不能阻挡法国军舰进入闽江。



这真是一大怪哉。



搁现在,你能想象一国未经另一国同意,仅仅是打个招呼,就直接把军舰开到人家港口吗?何况是两国实际已经开战的情况下。



足见李鸿章大人带头推崇,当成西方“圣经”和东方“天书”一样的《万国公法》,到底是个什么玩意。



也足推测,当时和后来,包括现在一些人吵吵的“不应妄自开战,而应与各国协商定约”,实质会是弄来什么样的“友好协定”。



说到底,《万国公法》,实是“强国公法”。“炮舰外交”下的友好协商,是弱国向强国上贡。



还为啥?为了清廷下达的一条“不可衅自我开”的训令,责任在上边。



对张佩纶的报告,朝廷给予的答复是:规劝法国领事,彼此宜遵条约,切勿生衅。军舰勿再进口,以免百姓惊疑。[《中法交涉史料》]



我真是无语。人家要是这么客气、懂事,就不会这么干了。



对于以上,我也可以告诉你,直到我英雄的解放军准备渡江战役时,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“紫石英”号还牛气哄哄无视解放军的告知,准备“畅游长江”,被解放军一顿炮击“饱揍”,才知道中国的领土之内还有“公法”存在。



也只有大炮发言“规劝”,才能说了算数,才能让列强记住要守规矩。



那么大清不动,还为啥?实力不济。



法国舰队已经无视公法所定“一国军舰在另一国港口停泊,不能超过两艘,时间不能超过一周”的惯例,随后法舰不断到来,达到了8艘,1.45万吨,另有鱼雷艇两艘,共有重炮77门,总兵力1800人。等等——还有两艘军舰,在金牌、琯头一带江面停着,保障后路安全。



经过张佩纶等大员一番调遣,马尾一带福建水师军舰达到了11艘,6500吨,炮45门,兵员1100人。基本上福建水师的全部家底都招呼过来了。



但是,人家的是铁舰居多,而我们的……全是木売的,从吨位、防护能力、重炮数量、兵员素质等方面比较,法舰队占有明显优势。



大清实力明显不济,先陪笑脸是应该的,是一种聪明和明理的表现。



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于是,就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景之一。



宣战两国的军舰近在咫尺停靠,甚至形成了法舰对福建水师的包围态势。



法舰在马尾港进进出出,自由自在,象自己家里。而中国军舰则处在法舰监视之下,不得移动,局促不安,象刚到陌生人家的孩子。



也许,大清官员们在等。



大清朝与法兰西的交涉仍在进行。



中法台湾交战之后,朝廷仍寄希望于曾国荃的和谈,没有定下宣战决心。



法国当然是利用了清朝的这个心理,也不作出宣战。而且这样做还有其它好处,既显示自己有未拒和谈的意思,也防止因为宣战,会连带出英国等国宣布中立,势必会影响法国军舰在英国占据的地盘上加煤、补给。



在这样的情况下,面对何璟、张佩纶和何如璋的一再请求,朝廷对全盘布置迟迟未见定策,各地对福建方面的增援也迟迟不见动静。



本来,法国舰队劳师远来,深入闽江、自蹈险地,福建方面和中国军队却忍气吞声,一再迁延,有利时机已经过去,主动权也一步步丧失,直至完全操于法国人手中。



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这一个月,是张佩纶最不堪重负的一个月。



双方军舰彼此剑拔弩张,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。



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请示,还有张佩纶提出的“先发制人”要求,清廷给予的答复依然是——有美国等各国调停,张佩纶“所称先发,尤须谨慎,勿稍轻率”。最后关头、最有力的指示,也是“法人如有蠢动,即行攻击”[姜鸣《龙旗飘扬的舰队》]。



张佩纶大声疾呼的“互援是活招,先发是急着。舍两着,布置更难。”的应敌之策,沦为空喊。



难怪张佩纶愤懑地称:“旨云‘如有蠢动,即行攻击’,非后发何?”[姜鸣《龙旗飘场的舰队》]



等清政府见和谈无望,调解失败,下令沿海沿江各省加强防备,但还未解除“不得主动出击”禁令的时候,法国人不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