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节大清派兵牙山协助平乱(1 / 2)

第四节大清派兵牙山协助平乱

清史记载:“二十年甲午,五月丁酉(6月24日),初,朝鲜以匪乱乞师,李鸿章檄提督叶志超、总兵聂士成统兵往。上虑兵力不足,因谕绥靖籓服,宜图万全,尚须增调续发,以期必胜。”[《清史稿本纪德宗本纪》]



这段记载简略得不能再简,对现代人来说,在时间上也容易读颠倒。补充完备,包含的内容应该如下:



6月3日,朝鲜政府请求清国派兵的正式公文送到,袁世凯立即电告李鸿章。接到朝鲜的正式请示,清朝正式决定出兵。



对日本动向茫然无知的清国,出兵的目的,不过是“绥靖籓服”,帮助朝鲜清除乱党匪徒,维护治安。



既然是清除乱党来的,那本来就不需要太多兵力。按照清日两国十年前签订的《天津条约》,派兵不超过三千,那咱们派两千出头足矣。



朝鲜事务向来划给北洋,也就划给了李鸿章大人。李鸿章大人首先要用的,还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淮军。



李鸿章接到圣旨,于6月3日夜签发赴朝命令,传令直隶提督叶志超、总兵夏青云、太原总兵聂士成等,率军赴朝。



只用了短短几天(有的是从山海关出发,先到大沽集结),从6月6日起,三将便分率士卒从大沽登船,前往朝鲜牙山。



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目的选择在牙山,也透露出大清出兵确实是为了帮助朝鲜平定乱局。



清军进驻牙山,便直接面对东学党起义军,截断全州向汉城发展的道路。这个选择,符合大清的战略意图,也符合行军打仗的原则。



只是,有一个问题——这也是考虑了别人,而把难题留给了自己——这里远离大清领土,有些物资补给需要就地采买,也很难保证说有一个稳定的后方。虽说目前,还可以通过海上接济,一旦运输线被切断,或者是受到威胁,那么,所有被掩盖的劣势都将暴露出来。



那,牙山的清军,就真成了一支孤助无依的孤军。



这些,不知道大清上下考虑到没有。



还是那句话,如果没有诚心,如果不是对朝鲜的信任,我想是绝对不会选择到这么个地方来的。



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这次出征,对淮军来说,既是光荣,也是无可选之选。



叶志超,1838年—1899年,字曙青,安徽合肥(今肥西)人,淮军将领。早年从团练的一个民兵开始,就开始打太平军了。后参加淮军,跟着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,累年升至总兵,受赐“额图浑巴图鲁”荣誉称号。后得李鸿章赏识,成了北洋系干将,提拔为直隶提督。曾因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,表现突出,赏穿黄马褂。



叶志超年轻时非常有胆气,打仗不知道有怕字,拔刀就冲上去,所以得了个诨号“叶大呆子”。传说他的老婆孙夫人,被他看上,伙同自己的上级领导一起抢了来,就拜堂成亲了。孙夫人可是另一大团练的头目,后来的淮军大将张树声的表妹,大家都为叶志超捏了一把汗,但叶志超出出入入,从来没怕过。



几十年风风雨雨过去了,谁想到叶志超又要征呢?谁又能想到叶志超的出征,又扯出孙夫人一起露一大脸呢。(传说后续。)



聂士成,1836年-1900年,字功亭,安徽合肥北乡(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)人。据说老妈就是一侠女式人物,70多还在练武,聂士成也自小好行侠仗义。后以“武秀才”身份投身军旅,征讨捻军。开始的时候跟着团练大臣袁甲三干,后来又隶属刘铭传部,也是从基层逐步成长,得到了“力勇巴图鲁”荣誉称号。1870年(同治九年),聂士成以两江补用记名提督调赴直隶办理海防,所属部队参加了旅顺要塞的建设。中法战争爆发时,聂士成奉令渡海援台;也曾参加平定陕西回乱,镇压热河金丹教叛乱,因功又给换了个“巴图隆阿巴图鲁”的荣誉称号,赏穿黄马褂,与王孝祺、章高元并称“淮军后起三名将”。1892年,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。



叶聂两将军有很多交集,同是征捻起身,同在刘铭传部干过,比起镇压太天平国的老字辈,都属小字辈。



还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军旅生涯,基本是参与“内战”,平定个农民起义。我发现,捻军虽然失败了,倒是培养了很多将帅。



这次,他们将带大清的“机动部队”——淮军,与日本人对阵。行不行,战场见。



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*——



其实,行与不行,这都可以说是大清唯一能战的军事力量了。



虽然大清国有着庞大的陆军,100万之多。不是号称,是实实在在。



有一支数目庞大的部队,却落得捉襟见肘,从中国的历史上看,也只有大清了。



这就是大清的战争机器,防内甚于防外,内战内行、外战外行。这部锈蚀的机器,还有一大部分在空转、虚耗,再加上内耗,总体战斗力打三折来计算就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