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六节叶志超再提“总统”(1 / 2)

第六节叶志超再提“总统”



8月下旬,叶志超终于千辛万苦地率领牙山败兵,最多不到2000人,到达平壤。



合兵一处,声势大振。



只是声势。



对大清历史记载中的数据,我始终保持怀疑。



大清估计是照着花名册和军饷账簿点兵。计划中的盛军6000人,是按12营,按每营500人计算。这纯粹是理论上的。实际每营仅300人左右,盛军也就4500人,去了四分之一。



因为清军有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——吃空饷。



此后,卫汝贵战场被参,其中有一条,就是吃空饷!



这不是一支部队这么做。几乎所有部队都多多少少存在这种违法行为。



如此推算,那么,每一支部队,到大清的总兵力,都需要打6折!



不客气地说,6折都是保守的。



平时谁虚报人数套取军费,打仗的时候,谁可就有苦头吃了。



自己坑了自己不说,还坑了大清朝,恐了国家!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叶志超所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上书、发电报,请罪。



没错,是请罪。



原来是29日,李鸿章专门雇佣到仁川探听战况英国船回报:27、28日,叶志超军连胜两战,歼敌2000多人,自己只损失了200多人。而且,叶军现距汉城80公里,汉城日军主力已经调往牙山。



英国人就弄回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“情况报告”,还能让李鸿章相信,拿到赏钱?



照这样合计,叶志超不但没有绕圈子跑路,反而是“直挺挺”地向汉城挺进。



那日军主力又跑到牙山干啥去?



反正李鸿章是信了,立即上奏朝廷。



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电报:“廿三(阴历)叶军与倭开仗,倭兵三千死一千余,我兵伤亡百余。倭兵已往北退。闻叶军要往水原府。”[《北洋大臣来电》,《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》,第15卷]



谦虚的李鸿章还是小心地把歼敌数量2000改成了1000余。



这份电报被一些大清官员探听到后,还相互传告,搞得愈发“真实”。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牙山成欢大捷!光绪龙颜大悦,赏!



8月2日、3日,叶志超还在跑路当中,皇上便给李鸿章连下谕旨,予以奖励。



同时为牙山成欢的胜利所鼓舞,谕旨之中,皇上激动地问“卫汝贵、马玉崑、左宝贵各军,日内行抵何处”,并要求“着李鸿章迅速电催,星夜前进,直抵汉城,与叶志超合力夹击,以期迅奏朕功”。



皇上心中,还一直热切期盼着那个幻想中的“南北夹击”呢,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。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8月15日先期赶到平壤的叶志超接到了转来的朝廷谕旨,不知几分惊、几分喜、几分忧、几分不安。



皇上给的赏银领下了,而对于“夹击汉城”成了跑到平壤,是无论如何搪塞不过去的。现在再回牙山,以形成符合皇上圣旨之形势,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了。怎么办?



没法办,也得想办法,给皇上个交待。



找了半天资料,没见到叶志超同志的奏稿。只在《清日战争》这本书里,看到一条信息,日军记载的缴获的清军文书中,有关叶志超给左宝贵的信笺,还有叶志超夸大战绩的上奏文。上奏文为何还留在军中、一直带到了九连城,会不会是皇上的谕旨?这个不好考证。



不过,史料中却有皇上的圣旨。所以,只能反向对照,看皇上说啥,揣测一二。



看叶志超怎么耍过这个滑头。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26日,皇上的圣旨,首先对前边奖励叶志超与倭人接仗获胜一事进行了回顾(当然还应假定那还是真的)。然后讲,后来“据电奏,该军欲移公州,而倭兵二万余人突来围袭,我军奋勇对敌,鏖战六时之久,倭兵死者千七百余人,我军伤亡三百余人。该提督等以众寡悬殊,设计退敌,遂率兵东渡汉江,暂驻平壤,自请严议,并请将出力及阵亡将弁勇丁分别奖恤等语。”



据电奏,谁的电奏?不是叶志超的,就是李鸿章转发叶志超的。



那么,叶志超所发电报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:



他根本没有否定前边盛传的“牙山成欢大捷”。(否则皇上圣旨不会再回顾一下,这说明谎言还没有戳穿)。



叶志超紧紧抓住了四点:



其一:我军本来想转移到公州,两万多日本鬼子突然来袭啊,我们奋战了六个小时,打死了一千七百多,我们也伤亡了三百多,众寡悬殊,在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之后,便渡过汉江,转移到平壤。



这是解释了一个不能不解释的问题:自己为什么打赢了牙山一仗(牙山就没打,在成欢打的),没有进击汉城,反而跑到了平壤。简单说就是:敌人突袭,寡不敌众,无奈转移。



同时也再次报告了一个好消息:虽然我们被迫转移了,但也杀了1700多鬼子。当然我们伤亡不大。



好家伙,一下子又多杀了1700多鬼子。



叶志超竟然大胆地跟皇上虚构了一场子虚乌有的惨烈战斗。而一路上的艰苦行军(跑路的事)含含糊糊、略过不提,随君想象吧,反正我是没说。



行,自己突然出现在平壤的事圆过去了。



其二,自请处分。



(由于以上原因,接着)皇上,我没有实现您的夹击意图,未经请示,率军北撤,给大清“抗日”造成巨大损失,罪该万死,对不起皇太后、皇上,对不起大清列祖列宗,请皇上降罪,严肃处理,让大家看看,不要再出现叶志超这样的人。……



这一步无论如何是不能省的,认错越是诚恳,自我批评越是深刻,越显得自己心诚。立功了不能骄傲,有问题更不能自满。



其三,给大家请功。



大家跟着我,牢记皇太后、皇上的恩典,牢记皇上的嘱托,奋勇杀敌,以报皇上于万一。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,他们想起了皇上的话……他们是某某,某某。尤其是某某,家中四夫人刚生了小孩,某某毅然收起家中寄来的书信……恳请皇上下旨,勇者给以赏赐,殉国者予以抚恤,以褒先进,显皇恩浩荡。



这一步,更不能省。好汉做事好汉当,错误一人揽,大家好才是真的好。(其实,大家都这么好,仗也打得好,你怎么能说我不好呢?)



还要说得真诚,说得声情并茂,最好让皇上两眼含泪。这样才显得自己爱护部属,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将领。



其四,估计还要表表决心。如赐臣死,请将我埋在平壤,头要冲北,我要在阵前看着兄弟们杀敌,然后魂归大清;如蒙不弃,恩准戴罪立功,我必当以死报效,全力尽忠……等等等等。



这个决心一定要大,表态一定要有力,第二条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,皇上要的就是这个态度。



这样,一推,二拉,三请,四拍,妥了。



看来,老叶纵横行伍几十年,一路升上来,不止是个“兵痞”,还愣是炼成官场上的“老油子”了。



撤退不叫撤退,叫转进。这一路走来,不光跋山涉水跑路,还成了“过五关斩六将”了!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据有的观点讲,大清朝廷获悉叶志超抵达平壤的消息,对漏洞百出的战功毫不追究,有点将错就错,以掩盖朝廷的失查。我看未必。



从后来朝廷对叶志超,对那些失利将领处理起来不过夜的利索劲来看,也不像这个风格。



比较靠谱的可能,是叶志超这个报告把上边“糊”住了,也把上边感动了!而且到目前并未暴露真相。



因为皇上在圣旨的下半部分,对叶志超充分进行了安慰、赞赏。



皇上讲,“叶志超一军,本为朝鲜定乱,兵数不多,此次途遇敌军、数倍于我,围合攻扑,卒能以少击众,全师而出,虽有伤亡,功过是以相抵,所请来议之处,着加恩宽免。该军将弁,奋勇出力,深堪嘉尚,均着准其择优奏保,阵亡弁勇,即着查明请恤。”等等。



末了还有一句:“现在该提督已抵平壤,与大军相合,即着统帅诸将,协力进剿,迅奏朕功,以慰鼓盼。”



是啊,勇敢突击数倍于我之敌,敌我伤亡之比近六倍,还有什么可追究的呢?



能说不是叶志超把皇上感动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