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七节先战后宣的战争(1 / 2)

第七节先战后宣的战争



1894年8月1日,中日两国在同一日宣战。



7月30日,清朝政府下令撤回中国驻日使馆和领事署,委托美国政府代为保护中国侨民。第二天又谴责日本首先挑起战端,“致废修好之约,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”,宣布断交,令日本驻华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回国。



因为身材矮小、生性活跃,到处乱跑乱钻、窃取各种情报,而被各国公使尊称为“鼠公使”的小村,完成了在大清“情报员”和“点火员”的使命,荣归故国,也没什么遗憾,搞情报还有其他人去干。



8月1日,清政府正式下诏对日宣战。在历数日本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罪恶事实之后,诏谕:



……该国不遵条约,不守公法,任意鸱张,专行诡计,衅开自彼,公论昭然。用特布告天下,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,实已仁至义尽,而倭人渝盟肇衅,无理已极,势难再予姑容……严饬派出各军,迅速进剿,厚集雄师,陆续进发,以拯韩民于涂炭。……即行迎头痛击,悉数歼除,毋得稍有退缩,致干罪戾。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8月1日,日本天皇也发布了《宣战诏书》。



虽然已经挑起战争,但日本人仍然振振有词。这几天,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早早就起身,到处给英美俄公使发“帖子”,称“日本的军舰在牙山湾被大清军舰轰击”了,把开战的责任推给了大清。不过,他实在难以堵住众人的嘴,很多国家的海军救过大清的水兵,而且还有一件事需要陆奥解释――击沉英国商船“高升”。



当然,即使没人信大清会开第一炮,但宣战的事,从遵守国际法的角度讲,日本做到了――不过是坏事干了,再补个手续。



以后这种行为,日本人还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去干。



天皇称:



朕即位以来,于兹二十余年,寻求文明开化于和平之治……凯料清国之于朝鲜事件,对我采取殊违邻交,有失信义之举。



朝鲜乃我帝国首先启发,使其与列强为伍之独立国家,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,公开与暗中干涉其内政,并在其内乱之际,借口拯救属邦之难,而出兵朝鲜。朕依据明治十五年(1882年)之条约出兵备变,更欲使朝鲜永远避免祸乱,保持将来治安,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和平……然清国反而设置种种生乱之辞,加以拒绝……事既至此,朕虽以和平为始终,专事内外宣扬帝国之荣光,但亦不得不公然宣战,依赖汝等忠实勇武,速克和平于永远,以期保全帝国之光荣。



首先大篇幅宣扬发动战争的“正当”性,将责任推给大清,假惺惺地摆出“和平”论面孔,一切为了朝鲜,一切为了和平,一切……为了帝国之荣光。



直到最后,还把真实目的隐藏在天皇的号召之中。



要知道,日本政府的对清宣战书,是早早就准备好的。



据记载,这份宣战书已先后做了六次重大修改,其中第三、四、五案中还有对朝鲜宣战的内容。后因为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皇宫,朝鲜李罡应当傀儡很称职,老老实实按照日本统一的口径,将日本侵略并进攻皇宫解释成两国士兵间的摩擦,偶尔发生的冲突。敌国成了同盟,日本和朝鲜间的战争早就结束,因此从宣战书中删去,宣战对象只剩下清国。



在宣战书的具体问题上,还出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矛盾。



日本玩弄了很多手腕,在“25日”这个时间上给大清下了个连环套,没想到还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麻烦。



宣战书中的开战日,是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日呢,还是8月1日的宣战日呢?对此,内阁出现不同意见。



这倒不是日本人不好意思,而是因为,如果宣布8月1日为开战日,8月1日以前海外出征的日本军人的军龄就无法加算,各种战争待遇抚恤也无法授予。



大臣间最后的协调结果,决定以7月25日为实际战争爆发日,8月1日为清日战争宣战日。



这下,还得解释,这个战争是怎么着就爆发了……怎么在宣战之前呢?



当然不好解释。自然无法避免地,这件事也就成为日本不宣而战的有力证据。抱着看日本人“以文明对野蛮战争”态度的西洋人,也“表示”深感失望,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“非议”,在舆论上给日本人扔了点“石子”。



当然对日本人,这同样没什么心理负担。宣战,对日本来说本来就是个新生事物,反而从此以后,不宣而战成为日本的常态化,规定性的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