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六节致命的遗憾(1 / 2)

第六节致命的遗憾



装备相对落后,部分装备质量低劣,加上数量不足——是导致北洋战败的一个致命的因素。



还是那个不太成立的“假设”——如果北洋现在实力上再有十艘军舰,北洋舰队甚至不需要等到“中场”,直接按照邓世昌战前提出的那个设想,接阵中就展开两翼,将敌一包袱全部兜住。



当然,话说回来,如果再有这十艘军舰,估计都不会有大东沟海战,而日本人可能要再忍耐五年、十年的了。



整个历史可能都要因此而成为另外一个样子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回到现实。大清军舰不但数量少,而且落后,航速低。



联合舰队除“西京丸”外,战舰11艘,排水量36771吨,平均巡航速度18节。



北洋舰队战舰12艘,排水量34420吨,平均巡航速度15节。



这还是理论上的。北洋舰队除两艘巨舰外,其余均比日舰小(清舰多是2千多吨,而日舰多是3千多吨)。北洋全是老舰,虽然战前进行了整修,但锅炉老化加上燃煤质量差等原因,连质量性能最好的军舰,航速也根本达不到15节的设计航速。



战场上运动速度快,决定了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,较多的战术选择。唯有快速,才能有包围、绕击之一说,而且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还可以迅速脱离,逃之夭夭。这些好处自不待言。



速度慢,战术选择就少,只能打“阵地防御战”,只能等着敌人接阵,再实行“切断”。连变一个“雁行阵”,都变成了“V”字阵,我们还能要求海军什么呢?



读史到此,每想到这些,都让人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痛心。大清统治者所作所为,对北洋舰队而言,无异于犯罪。



甚至我们也应该强烈谴责“买再多的舰也没用”论。我们不能完全无视基本的物质基础保证。很多人还是清朝“清流派”一样的作风,习惯于泛泛地从道德层面批判,将责任一概笼统地归结为将士无能,指挥失误。还认为,“对这样的军队,给他再多的军舰也是失败。”这个结论,不能说错,但看问题实属有点标签化了。



有时我甚至感觉,这类的话语还有几分冷血。



血与火的战场上,失去的是士兵们的生命。



口口声声讲“人文关怀”的人,能去关怀一个野生动物,能去“关怀”一个曾被历史认定的恶人,却在对待北洋官兵上,表现出旁观者的冷漠,甚至连想都不去想。



牺牲者,不只是封建阶级的牺牲品,他们不应被漠视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其实反复看关于这场海战的各种记载,我感到有很多次,北洋舰队都捕捉到了敌舰,集中攻击,想要来个歼灭。哪一国海军不会追求这样的战果?



可是结果,日本海军竟然一艘未沉。多艘军舰被穿透,四处透风漏水,都愣是不沉。



炮弹弹种和质量,还有鱼雷的质量,使北洋海军的战力再度打折,至少三成。



北洋舰队出海护航,在两国宣战、敌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的情况下,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。



金一南先生告诉我们,大战之前,“定远”、“镇远”两艘战舰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3枚,唯练习弹“库藏尚丰”。一年前李鸿章已知此事,“令制巨弹,备战斗舰用”,却一直无人落实。所以,不排除这种可能性:海战中大清主力二舰之主炮,绝大部分时间内,一直在用练习弹与敌舰作战。



充当练习弹的,一般都是没有装药的,装点沙子泥土,作为配重。有时也用不能暴炸的穿甲弹来代替,而不是价格较高、制造工艺要求高的“开花弹”(爆破榴弹)。



这与实战记录的情况是十分吻合的。



为什么?谁之过?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北洋水师号称是一支新型的近代化海军部队,海军从来就是个技术兵种,也是富国的专属品。舰船投资与物资消耗量惊人,舰队运行及保养需要注入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及附属设施才能维持。



李鸿章愣是全盘筹划,整出了一套严密的体系。“凡筹饷、练将、修船、制器、铸造军火、置设天线,以及储备械具煤斤,无一而非急务……是以地方设清讼、发审、保甲、水利、筹款、车船、厘金、征信等局。海防则有设练饷、支应、军械、机器、制造、电报、船坞、工程等局,并分设营务,建立水师、武备学堂及医院、煤厂,均专职专责以免贻误。”



李鸿章的这一套,十分接近近代军事后勤思想,曾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称雄亚洲的北洋舰队。



1888年《北洋海军章程》正式颁布,进一步明确了水师各部门的职责。



船械局专管维修舰船的船坞和兵船一切器具的添置购买;天津海防支应局专管海军的军俸饷;天津军械局专管水陆各军军火的收发;威海卫水师养病院专管海军将兵战伤救治。



中日战争开战前的近十年中,北洋水师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。[宗泽亚《清日战争》]



可惜了啦,只是较为完整。



体系完整是一回事,但能够有效运转是另一回事。



如果有一个环节上螺丝生锈,就会因这个螺丝影响一场战争的成败,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。



据史载,李鸿章为了军备质量有保障,也免除有人中饱私囊,宁可舍“国产货”,而购买相对贵的“进口货”,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,甚至要求报告、各级批示、税务司款项进出、验收环节,都要完整地对上。够严密了吧,这应该可以了吧?



但是,事实证明,装备采购还是可以做假的。



吃回扣,以次充好,在海军不是秘密。负责军购的,本身就是李中堂的亲戚故旧,连煤碳(军舰燃料)定点保障的供应商——开平煤矿,主管都是海军大臣醇亲王的管家。这样一个“煤老板”,怎么去监督?



李鸿章设的这些专职专责的岗位,已经被当成肥缺,主管领导批条子、主管机关下派、各级还想安置点“关系”,“专员”都成了“专门安插人员”,这部机器,锈蚀的何止是一个螺丝!



难怪李鸿章一再要求,要购买补充开花弹,一年竟没有人落实。



也难怪丁汝昌为修个锅炉这么点小事,都要大费周折,最后竟还不了了之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私下的掣肘扯皮在进行,公开而且堂而皇之的阻滞行为也是可怕的。



前边朝廷(户部是始作俑者)停购外洋枪炮机器两年,北洋外购补充炮弹的想法也只当是画饼,总是以为过两年就能买了。



只好自己攻关。但铸个铁疙瘩,也不是件容易事。钢材也不过关,还有弹头有麻点(砂眼),学治金专业的同志都能告诉我,这是怎么回事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但大清解决不了。这是很危险的,尤其是开花弹头,搞不好,弹头还没打出去就炸了。



事实上一个弹箍的问题,也没解决了。弹箍现在叫弹带,就是炮弹头上有两道箍,一般是铜的,相对比较软,用它卡在炮管子里边,保证既很好地密封,又不能跟炮管子挤死。你别看中国使了几千年的青铜器,四羊方尊、大方鼎这么巧夺天工的精品几千年前就造出来了,但大清也没把一个铜箍整明白。炮战的生死关头,大清还要用锉刀,把这道箍锉得跟炮膛合适了,这就是我们黄海大海战中的事实。



开花弹,内填炸药,前边弹头上还需要引信来引爆。这对大清来讲,这个引信纯属“高科技”,试制质量却总是不那么过关。这样的结果,出去能炸,就算幸运。加上我们的化学工业也不行,别说没日本人的胆量和疯狂,用极为敏感、一碰就响的下濑火药,我们也造不出来。



工业水平,工艺水平,归结在一起,叫技术。落后就要挨打,一点都不是虚的。



但我们能指责大清吗?好象也过分。技术问题看似简单,以致于现在很多人懒得讨论。但我们得感谢国家的工业发展,感谢国家军工发展,让我们觉得造个这玩意简单了。要知道,即使是今天,大多数的国家连一支枪、一颗子弹都造不了。



而在大清朝,就连自造的炮弹也难得,技术不行,加上没钱也造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