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节鸭绿江防线(1 / 2)

第二节鸭绿江防线



随着清军在朝鲜的败退,战火燃向中国境内。



但本土作战的清军依旧没有走出兵力不足,只能以数量劣势的兵力对抗数量优势日军的怪圈。



不是客气,大清一直是很努力的。



平壤战败后,清廷紧急调遣老将宋庆组织鸭绿江防线。一时间,以九连城为中心的鸭绿江地区汇集了大量清朝军队。



仔细对照各种记录,核算数量,这些军队较为准确的兵力为:



一、铭军:由总兵刘盛休统带,先开来步队十营4000人,后又从留守大连湾炮台的八哨中调步队一哨和马队一哨,共约4200人。



二、毅军:原守平壤步队四营及平壤后路步队一营,伤亡300余人,患疾百余人,可战者仅2000人,由总兵马玉崐统率;后随宋庆开来四营,共2000人,由总兵宋得胜统率;宋庆自率亲兵队400人。合计4400人。



三、盛军:原守平壤步队十二营一哨、马队一哨,约5000人,因伤亡减员十分之二,尚余4000人;原驻安州右军二营1000人,还有后调来的吕本元所带领准备赴平壤接应的马队五营一哨1300人。合计为6300人。(有的书上合减员和补入二营之数,仍计为步队12营。)统领卫汝贵被拿问,两个副统领谁接统,没有统一意见,便由聂士成接统,而仍由总兵吕本元、孙显寅(参加过平壤战役的)会统。



四、奉军及靖边军:原守平壤步队五营、炮队一营及马队二营,在战斗中左营步队和左营马队几乎全军覆没,其他各营均因伤亡减员四成,余2200人;驻安州的靖边右营步队,为500人,从大东沟新调来新右营步队和新后营炮队,共800人。合计3500人。奉军统领左宝贵在平壤英勇战死,由总兵聂桂林统带。(这一部分,各种书本记录出入较大。)



五、芦榆防军(牙山军):因经成欢及平壤两次战斗,伤亡甚大,所余仅合四营2000人,由总兵聂士成统率。



六、仁字虎勇:多半由营口新募、补充,共五营2500人,由记名提督江自康统率。



七、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:盛字练军步队三营、马队一哨,约1500人,吉字练军二营,为500人。合计2000人。由副都统丰升阿统带。



八、齐字练军,步队四营约1000人,马队一营约500人。合计1500人。由侍卫倭恒额统带。



九、镇边军:步队四营,其中有猎户队二营,另马队九营,合计4000人。由依克唐阿直接统率。



以上清军各军共81营5哨,总计30400人。



也有其它资料上统计,清军共计80余营,员额为34000或28000余人。



更有甚者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清军普遍编制严重不足,有资料考虑到这一因素后估算,实际的兵力可能只有20000左右。



但鸭绿江防线面对的日军也非平壤可比了。



日军在鸭绿江前线动用了两个师团组成的第一军,总兵力达到3万人。而相比之下,鸭绿江防线上的清军,悲观点说,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二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对这个防线,虽然地方变了,排布的形式也变了,但总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


这种感觉相当不好。



本来就兵力不足,清军还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分兵之势。



主要的原因,是大清再次犯了“军令不统一”的老毛病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清军一个防御核心九连城,一下子来了两个“头儿”——宋庆,依克唐阿。



10月1日,朝廷命令除依克唐阿一军外,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天省派往东边各营,均归宋庆节制。



10月11日和13日,宋庆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奉旨,抵达九连城,成为守卫鸭绿江防线的两位最高将领。



宋庆(1820——1902),字祝三,山东蓬莱县泊子宋家庄人。自幼家贫,投奔安徽从军,统带练勇,积功至总兵,赏穿黄马褂。后授提督,加尚书衔。朝廷裁汰湘淮军时,接手安徽境内淮军三个营,后逐渐发展成为毅军。驻守旅顺十二年,共筑炮台九座,为巩固渤海海防,训练士卒,修建工事,竭尽心力,毅军当时被称为“诸军之冠”。奉命赴九连城督师之时,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,临行前对部属说:“此行若不能奏功,一死殉国而已。”



宋庆受命于国家危急之秋,明知任务艰巨,难期必胜,而毅然不顾。他是清军高级将领中著名的抵抗派,虽已年逾古稀,仍然在战斗中“短衣帕首,践蹀冰雪中,与士卒共甘苦,人以为难”。[《清史稿列传》]



此后,宋庆率领毅军“身先士卒,前后七战,敌为之慑”。日本记载中也不由称赞:毅军“不愧为闻名的白发将军宋庆的部下,不轻露屈挠之色”。



宋庆的到来,让边防诸将,军心稍微安定。



依克唐阿(?--1901年),字尧山,扎拉里氏,满洲镶黄旗人。早年以马甲入伍从征,积功累迁至副都统。史称“勇而有谋,性仁厚。”在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期间,奉乌里雅苏台参赞之令,就近募猎户守珲春,在练兵、守边上有功,后来担任吉林军务的二把手,逐渐提升为黑龙江将军,一直在练兵、备战。



依克唐阿也是清军高级将领中著名的抵抗派。日本桃起战争后,他请求带兵开赴前敌。自谓“景近桑榆,沙场马老”,“今兹大敌当前,岂可袖手旁观,自耽安逸?”[《依克唐阿致盛宣怀函》]颇有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劲。甚至平壤危急时,他还请求带兵入朝作战,“由吉林烟集冈直入朝鲜咸境道内,相机绕拊汉城之背”,这个建议体现了依将军的胆略,只是没被批准。他很喜欢从猎户中招募士兵,打仗的时候“善避击,伤者恒少”,屡以少击众,愈挫愈奋,“故依军声誉远出诸军上”。[《清史稿列传》]



都是能征惯战的血胆将军,两个强人在一起,按说是一件好事。



可是,恰恰是朝廷没有指明到底谁管谁,很多事情就不好办了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13日,刚到九连城,两位老将顾不上鞍马劳顿,马上就见面,商量防守鸭绿江一线之策。但第一次见面,情形就不太对调。